《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中有個觀點很是深刻:
「最懂說話之道的人,常常會在交談中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他們深知認輸的意義。」
的確如此。
總喜歡在言語上勝過他人的人,不過都是用慣了「杠精思維」,把抬杠當成了本能。
而真正高情商的人,從不逞一時口舌之快。
人到中年,瑣事纏身,生活無非就是追求兩個字:舒心。
近些年,才漸漸發覺:
和不抬杠的人相處,能解決人生90%的煩惱。
心理學裡有個效應叫:「達克效應。」
意思是說:在能力上越欠缺的人,越無法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容易高估自己,無法客觀評價他人。
熱衷于抬杠的人,大多正是如此。
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也有這樣一個角色,被觀眾罵上了熱搜。
顧佳為了抽出時間處理公司的事,想請一個育兒師照料孩子,不曾想卻因此與丈夫許幻山發生了爭吵。
許幻山質問顧佳:「育兒師能做的事,你這個當媽的做不了嗎?」
顧佳回應:「女人出去打拼難道是罪嗎?要不你來帶孩子。」
沒想到許幻山聽到這裡,又立馬話鋒一轉,指責顧佳狀態有問題,事事都做不好。
顧佳只好細數過往,指出自己為家庭和事業做出的努力,可丈夫卻從來沒鼓勵過自己。
許幻山眼看自己被戳穿了,氣急敗壞道:
「你現在是不是聽不進去一點反面意見,說一點就要懟回來,我們是不是沒法溝通了?」
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說的這些話用在自己身上才是最合適。
看到這個片段,不禁想起曾有人總結「當代杠精」的特點:管你說什麼,先反駁再說。
與人交往,最怕遇見許幻山這種人:
你跟他談情感,他跟你講道理,你跟他講道理,他說你講的不對。
作家李小墨說: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是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
愛抬杠的人,從來不追求對錯,他們只喜歡一味的打壓別人,「贏」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記得新東方名師李笑來講過一個案例:
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堅信「地球是平的」,還為此專門成立了「地平協會」。
你指著地球儀跟他說「地球是圓的」,他會說「這都是假的,人造出來的東西。」
你把宇航員在太空拍的照片拿給他看,他會繼續反駁:「對啊,照片明明就是平的嘛。」
他們非要把黑的說成白的,即使你舉再多的例子也是無用,他就是要跟你抬這個杠,就是要存心給你添堵。
中國有句古話說: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抬杠,即使一時贏了口舌,但卻會永久輸了人心。
畢竟,這世上沒幾個人喜歡和「杠精」做朋友。
人與人之間相處,求的是舒服,而不是輸贏。
看過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
一位年輕人問大師:「大師,什麼是快樂的秘訣。」
大師說:「不要和愚蠢的人爭論。」
年輕人憤然道:「大師,我不同意這就是秘訣!」
大師笑著說:「是的,你是對的。」
不抬杠的人,從不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爭論,這些人往往活的最通透。
正如周國平所說:人生要有不較勁的智慧。
隨著年齡越大,越少在網上發表評論和見解,因為往往幾個字,就能給自己招惹一身是非。
刷微博想關注下熱點事件,結果發現一堆抬杠言論已經蓋過了事件本身。
看電影不經意間打開彈幕,就會看到彈幕區一堆與電影無關的「大型撕扯現場」。
面對這些,唯有閉嘴,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飲品鄙視鏈」討論熱度很高。
喝咖啡的瞧不起喝普通飲料的人:「真有人喝不健康的飲料嗎,有品位的人都喝咖啡。」
喝某品牌咖啡瞧不起喝即溶咖啡的:「愛喝咖啡的人都不差這幾十塊錢。」
喝手沖咖啡的鄙視在店裡買咖啡的:「你喝的那些沒有質量。」
而喝飲料的人,看著這一切,笑了笑慢慢走遠了。
情節不長,卻正好映證了聰明人與愚者的區別。
法學教授羅翔有句話說的很對:
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就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勇氣和自豪感。
細思日常生活,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越是少說多做,不論人是非,也不靠貶低別人來獲得優越感。
演藝圈的諸多演員中,黃渤常被人稱讚:「情商和演技一樣高」。
有一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上,主持人笑黃渤服裝奇怪,問他:「你是穿著睡衣來的嗎?」
黃渤機智回答:「因為金馬獎是我家啊。」
巧妙化解了尷尬,不僅緩和了氣氛,還拉近了距離。
很喜歡他曾提到的「第四理論」:
「天下第一,註定萬眾矚目,壓力山大,不是一個太舒服的狀態。第二,你還想玩命超過第一,第三也有這個心態。
做天下第四,有了一定的高度,壓力卻小了很多。
你可以擁有尊重,又不用日夜難安。」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應該像黃渤說的那樣:
不爭不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知人不評人,知理不爭論。
不抬杠,才能安然處世,默然于心。
為什麼說:和不抬杠的人相處,能解決人生90%的煩惱。
因為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指出:
生活中的10%是由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應對所決定。
有人說,智商決定了一個人的下限,而情商卻是決定一個人上限的標準。
和愛抬杠的人在一起,會感到身心俱疲,因為每一場討論最終都會變成無謂的爭辯,耗費了時間,也損傷了精力。
而與不抬杠的人交談,總是如沐春風,不會陷入艱難的境地,從心底裡會深感舒服,煩惱從根源上就解決了。
古人雲: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
只有糊塗之人,才總是喜歡在小事上錙銖必較。
大智者都懂得:處世讓他人舒服,做人讓自己舒服,把日子過得舒服。
讓人舒服,是一種修養,更是頂級的人格魅力。
說話的態度,決定了處事的高度,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說話的格局,決定了讓人舒服的能力。
後半生,最好的活法莫過于:
做一個舒服的人,做讓人舒服的事,和相處舒服的人走完一生。
願你我都能學會做一個不抬杠的人,溫柔對待世界,被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