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人生沒有那麼多偶然,萬事都有它的因果。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
那些始終可以主導命運的人,都懂得這八大因果法則。
01福生于清儉
人的福氣有命定的,也有修來的。
這個是不確定的。
有的人生來有福,有的人只能自己修福。
但是唯一可以確定是:福氣是有限的。
肆意揮霍,福氣早晚會有盡的一天。
儉于飲食,不傷脾胃;儉于交游,寡過息勞;儉于嗜欲,優游自得。
學會惜福,學會節儉,不揮霍福氣,不放縱欲望,人生才能福澤綿長。
02德生于卑退
《周易》:「謙,德之柄也。」
一個人懂得謙卑,才能算是有德。
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就算不上一個有德行的人。
知道天高海闊,一個人內心生出一份謙遜。
不高傲待人,不傲慢對事。
謙卑為人,低調做事。
這樣的人修行高禍患少,人生之路自然順遂安然。
03道生于安靜
老子說:守靜篤。
諸葛亮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心性浮躁,每日吵鬧的人,是不能領悟大道的。
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一定是從清凈、寧靜的心里流露出來的。
莊子筆下有個做鐻( jù ,古代樂器)的高人,技藝進入「道」的境界。
他做鐻的方法沒有什麼特別,只是「齋以靜心」,就是齋戒以靜養心思。
濁水安靜下來,才能一清如許。
內心安靜下來,才能洞察天道。
04命生于和暢
清代名醫張培仁在《妙香堂叢話》中說:「人常和悅,則心氣充而五臟安。」
一個人能不能長壽,看他的心態是否平和通暢。
現代科學也證明,一個人身體健康與否,和情緒心態有著很大的關系。
懷揣一顆平常心,對于一切順其自然,處之泰然。
這不僅有著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蘊涵著養生長壽的奧秘。
心態平和也意味著有好的人緣,常和人溝通交流,有助于舒緩寂寞空虛。
百歲老人都是只知歡喜而不知憂惱,心常歡喜,五臟六腑都安泰自得,長瘤結石的機會就少。
心地和悅,沒有爭競心,情緒不大起大落,吃東西香甜,睡覺魂清夢安,哪能不長壽?
05患生于多欲
古人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
欲望越多,心術越險惡。
為了獲得欲望的滿足,不斷突破底線,直至鋌而走險。
從貪財的小人變成殺人的惡魔。
欲望,是與魔鬼的交易。
得到的只是一時的享樂,失去的卻是整個人生。
稻盛和夫說:「沒有節制的欲望,是人生[毒·品]。」
一旦沾染,只有無限沉淪。
06禍生于多貪
有個畫家,想畫佛與魔。
他在寺廟里,找到一個氣質清明安詳的僧人做模特,并給了他豐厚的報酬。
幾個月后,畫家想畫魔鬼,于是去監獄尋找。
他找到一個犯人,他很滿意,開始著手作畫。
此時,犯人失聲痛哭。
畫家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
犯人說:「上次你畫佛的人是我,這次你畫魔也是我。」
原來,僧人拿到報酬之后,下山去花天酒地,金錢很快用完,但是欲望卻越來越大,最終一步步淪陷下去。
他偷盜、搶劫、無惡不做,最終鋃鐺入獄。
人生要懂得知足,懂得知止。
不必貪求太多,夠用就好。
節制內心的貪婪,學會讓自己止步。
減少欲求,保持生活的簡單,內心的清醒,人生才能保有一份平靜安然。
07過生于輕慢
曾國藩剛考中進士的時候,春風得意,覺得「老子天下第一」。
和同鄉鄭小珊一起參加宴會。
口無遮攔,目中無人,不斷夸耀自己的身份,把同鄉當成空氣。
這份輕慢惹惱了鄭小珊。
雙方「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于忘身及親」, 彼此之間到了問候家人的地步,可謂是有辱斯文。
為了這事,鄭小珊差點和曾國藩絕交。
曾國藩的湖南老鄉,也對曾國藩漸生不滿。
後來曾國藩痛定思痛,不斷反省,不斷改正自己,才沒有被同事們孤立。
曾國藩說:謙卑含容是貴相。
一個人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在人之上,看得起別人,在人之下,看得起自己。
不盛氣凌人,不攀高踩低。
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持一份謙卑從容,這才是一個最頂級的人格魅力。
08罪生于不仁
東漢末年,大臣王允聯合將軍呂布殺死了董卓,趁機掌握了實權。
董卓在世時,雖德行有缺,但善待人才,對大文學家蔡邕極其恭敬。
蔡邕想起曾經的董卓,總會忍不住嘆息一聲。
沒想到這嘆息,引起了王允的不滿。
他認為蔡邕是同情董卓,與天下為敵,執意要殺蔡邕以平民憤。
這個舉動令所有人震驚,大臣們說:
「當初漢武帝都不殺司馬遷,還讓他寫出了《史記》這樣的書來,蔡邕不過嘆息了一聲,不至于到死罪的地步吧?」
但王允不這樣認為,他不接受大臣們的建議,也不接受蔡邕的道歉,執意把他殺害了。
大臣們私下說:
「王公這個人,德不配位。有道德的人,懂得綱紀,懂得文學著術,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一定不長久。」
果然不久以后,王允也和董卓一樣被殺了。
古人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一個人一旦失去內心的善良,胡作非為,那麼很快就會招來橫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