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曾國藩:本事越大的人,越懂得人生三品

佩珊 2022/01/04

智者善屈尊,愚人強伸頭...

《周易》上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人活著,就應該拼搏奮鬥,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優秀。人要像那「躍龍門的鯉魚」一樣,不畏艱險,迎難而上,跳過挫折和苦難。

俗話說:「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

人這一生,誰沒點坎坎坷坷,我們面對坎坷,不可失了志氣。就像烏雲遮蔽了天空,只是一時的陰暗,遲早會拔雲見日。

對一個人來說,最好的磨煉是不放棄,不消沉,雖然很累,但是卻是成長的必經路。這個坎邁過去了,你就進入了人生的新境界。

著名學者易中天說,人生有三品:

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沉得住氣,是指在逆境時冷靜思考,從容自若,不心浮氣躁;

彎得下腰,是指在強權面前,懂得忍耐、退讓,不爭強好勝;

抬得起頭,是指在挫折磨難面前,保持樂觀心態,不垂頭喪氣。

「三品」蘊藏著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不妨學學。

沉得住氣,才能成大器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每個人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有著多年沉得住氣的默默堅持。

曾國藩組建湘軍之初,在長沙一帶練兵。當時長沙還有由湖南提督鮑起豹管轄的綠營兵。

曾國藩練湘軍的時候,每隔幾天都要把士兵拉去操練,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提高軍紀。

曾國藩要求長沙周邊的正規軍和湘軍一起操練; 還在湘軍內部開設「審案局」,整肅當地匪患。

這本是有利于國家,有利于百姓的大好事。

但是,這一切讓長沙當地文武官員大為光火—— 曾國藩相當于繞過了地方官,直接插手了地方事務。

這樣一來,他們如何能忍?于是他們鼓動綠營兵鬧事,長沙副將清德帶頭抵制操練。湖南鮑起豹後來煽動綠營兵勇圍攻曾國藩的官邸,打傷曾的隨從,連曾國藩也差點挨刀。

曾國藩落難之時,長沙城內的文武官員都躲在一旁看笑話。曾國藩這堂堂副部級官員,被兵痞鬧事,還無處講理,這在整個大清可算是頭一遭了。曾國藩原本想上書參一本, 但是他也知道這樣一來就和整個湖南官場徹底撕破臉了。就算搞掉一個鮑起豹,能把全省官員都換掉嗎? 做不到的話,那他曾國藩以後如何在湖南立足?

在這個時候,曾國藩的實力並不足以去戰勝一個龐大的湖南官僚群體。 如果此時曾國藩選擇正面「硬鋼」

,就算搞掉了鮑起豹,自己也很可能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

而對于曾國藩來說,這就是他苦苦追求的嗎?當然不是,曾國藩要的建功立業,要的是光宗耀祖。 如果在這裡就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何來後面的建功立業?何來後面的位極人臣呢?

為此,曾國藩選擇了退讓。

他知道,自己這一時的彎腰, 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也是為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才積累的政治資本。

正所謂「常與同好爭高下,莫和傻瓜論短長」。

成功的道路是曲折且漫長的, 只有能忍他人不能忍,才能最終實現他人無法達到的高度和成績

縱觀歷史,這樣的例子很多。

越國被吳國打敗。勾踐在給夫差當馬夫、住囚室吃發霉饅頭時,他忍辱負重,深藏仇恨,過著艱苦的生活,從來沒有忘記亡國的恥辱。經過長期的準備,勾踐終于打敗了吳國,而吳王羞愧自盡。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慘遭宮刑,在囚牢裡,司馬遷自感恥辱,幾次想自盡,但他想到《史記》尚未完稿。于是,司馬遷化悲痛為力量,沉住氣發憤著書,才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遇事沉得住氣,適用于每個人的生存智慧。沉不住氣,產生的後果勢必對自己不利,正所謂 「忍常人不能忍,得常人不可得」。

彎得下腰,才能熬出頭

曾國藩曾說: 「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

人生在世,總會遭遇各種不順,而學會適時彎腰,是一種巧妙的智慧,更是一種沉穩的成熟。

一個人問智者:「天地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智者回答說:「三尺。」

提問者不解。

智者隨後笑道: 「所以,我們學會了彎腰和低頭。

每逢遭遇低谷,不妨彎下腰,生命裡就會多一分韌性、一份張力。

曾國藩練成水軍之後,朝廷將他麾下的李續賓等人的水軍借調給了胡林翼。戰事結束之後,曾國藩想要回這支水師的指揮權。于是他給朝廷上了一道奏摺。

在這道奏摺裡,他並沒有一句話直接說要回指揮權的事情,而是為這支水師部隊向朝廷請餉。作為湘軍統帥,曾國藩要回自己部隊的指揮權並無不妥啊。那他為什麼不有話直說呢?

在當時的官場體系裡, 如果曾國藩直接去要,會顯得他小氣,不顧及大局,甚至可能會讓原本就擔心他可能造反的朝廷更加疑慮。曾國藩深知其中厲害,才選擇了這樣迂回的方式。

「彎腰」的最後一層意思就是「 勢不使盡」。 所謂勢不使盡就是說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走極端,而應該有一個限度。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是過度,就是物極必反了。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後,說他是清廷的最大功臣毫不為過。大功告成之後, 曾國藩果斷地主動上表要求裁撤湘軍。

曾國藩很清楚,當時的他和湘軍無疑是全國上下最為矚目的勢力,也是全國最強的軍事集團。

這樣的戰功,這樣的軍力,對于朝廷而言,既是可以倚重的力量,同時也可以是朝廷的頭號威脅。 以曾國藩當時位極人臣的地位,手下的百戰之兵,如果曾國藩堅決反對裁撤湘軍,朝廷一時半會也沒有什麼辦法。

但是曾國藩知道,如果自己不主動,甚至還反對裁撤湘軍,只會讓朝野上下對自己更加反感,朝廷就會想盡辦法要把自己和湘軍除之而後快。

對自己來說, 這只會加速自己、湘軍和曾氏家族的衰敗。主動裁軍,就保住了湘軍,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和功績,也使得曾家有一個善終的局面。

只有學會適時地彎腰,才能夠把自己力量用在刀刃之上。

適時而動志存高遠,不計較眼前的得失和成敗,是大多數成功之人的共同點。

抬得起頭,才能走出逆境

曾國藩說:「 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明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餒也。」

我們會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年紀輕輕便喪失了鬥志,寧願得過且過的活著,也不願意做出一丁點的改變。

他們因為一開始遭受過太多的失敗和打擊,以致于意志消沉、不思進取。

而反觀曾國藩,他的一生都是坎坷

7次考試才成為秀才;3次考試才成為進士;去京城當官,被眾人不屑;創辦湘軍困難重重;平定太平運動時,其失敗的經歷多被同僚恥笑。

當時曾國藩都堅持下來了,咬著牙忍著疼,受住了莫大的委屈,但是他成功了,成就了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千古完人形象。

人與人最大的不同,其實就是在逆境面前的態度。

有的人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于是贏得了成功,而有的人,被困難一擊就倒,抗壓能力幾乎為零。

做人,最堅硬而可貴的質量就是——抬得起頭。

抬得起頭,意味著人在逆境中也能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

抬得起頭,意味著面對失敗,永遠有重新開始的勇氣和自信。

陶行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奮鬥是成功之父」。

每個成功之人的背後都經歷過失敗,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次失敗就埋葬了自己的才能。

我們要在學會在失敗中成長,當你失敗的時候,要汲取教訓、總結經驗,不再同一件事、同一地方犯兩次錯誤。

唐代高僧鑒真,六十歲高齡的他,為了弘揚佛法,東渡日本,前五次都失敗了,他依然不折不撓,直到第六次東渡才得以成功。

像我們所熟知的偉大發明家愛迪生,經歷了1000多次的失敗,才最終發明瞭電燈泡。

荀子《勸學篇》裡說: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不管是風平浪靜還是波濤洶湧,不管是平坦順遂還是坎坷崎嶇,人一定要有抬得起頭的勇氣。

唯有敢于直面挫折的人,才不會被挫折給打敗。

希望你在人生低谷時,學會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邁向人生的巔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