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一代詩宗」楊萬里:靈魂越孤獨,生命越強大

佩珊 2021/12/08

秪有三更月,知予萬古心。

魯迅曾在致楊霽雲信中說: 「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

很多人只知道這一句,卻並不知道它還有下一句:

「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

前一句是謙虛,後一句是孤傲。

時光回溯到魯迅說這句話的800年前——南宋。

宋朝離那個繁花似錦的詩歌王朝太近,近得像一座大山壓在每一個詩人的心頭。

于是文人們另闢蹊徑,創造出無與倫比的宋詞世界。

但是,唐詩真得難以超越了嗎?

西元1162年,一個中年男人,在四下無人的深夜,點燃了一把火焰。

眼前一疊珍貴的手稿,那是他35歲以前嘔心瀝血效仿古人完成的1000首詩篇。

然後下一秒,它們盡數化作飛灰。

他決心不再模仿,他要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就像獨闖淩霄的大聖,即使前路漫漫,神佛在上。

詩稿燃燒時的火光,將他的身影照耀得明滅搖晃,但是那背脊孤絕傲然,紋絲不動。

于是,一代詩宗誕生了。

他就是, 楊萬里。

想必在後來的很多年裡,楊萬里都會想起自己35歲的那個夜晚,但是他想起的一定不是孤單和路長,而是一朵盛放的火焰,以及在火焰映襯下閃耀千古的星光。

楊萬里出身貧寒,母親早亡,但是他有一位平凡但偉大的父親。

即使在上頓不接下頓的情況下,楊萬里的父親都會用僅有的生活費為家中添置書籍,教兒子讀書學詩。

楊萬里也不負父親的期望,從小便是個「詩癡」,年紀輕輕便已經創作了大量詩稿。

史記楊萬里曾作詩20000多首,流傳至今的也有4200首,位列流傳下來詩歌作品最多的詩人:第三名。

你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嗜詩如命的楊萬里,在人到中年時會做出「燒詩」的壯舉。

有人會說,搞創作創新可以,何必將自己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

更何況在那個詩文書籍珍稀的時代,這麼做是不是有些太傻?

他不是傻,他是太孤獨了。

當時流行的是「江西詩派」,一眼望去全都是唐詩的「超級模仿秀」。

宗師黃庭堅是這麼寫的,同學陸遊是這麼寫的,同事范成大也是這麼寫的,大家全都一樣。

起初他也想融入他們,但是拼命合群的那個他,反而更加孤獨。

只有徹底打破身上的枷鎖,摧毀現在的自己,他才能獲得新生。

于是,便有了焚詩毀稿的破釜沉舟。

不過「燒詩」一時爽,「尋詩」萬般難。

他先後學習王安石的七絕、晚唐的絕句,一次次地跋山涉水、尋幽探險,不斷地思索、激發創作靈感。

這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旅程,起初沒有人看好他的理想,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腳下的路最終會通往何方。

他只是不停地走,不讓自己回頭。

那時的他絕對是孤獨的,但正是因為這份「與世隔絕」的孤獨,每走一步都成了對自己的拷問,對真理的探索。

當我們讀到那首《小池》,終于看到了那個煥然一新的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從「師古人」到「師自然」,楊萬里擺脫了所有的桎梏,開宗立派,「誠齋體」名留青史。

而那一年,他51歲,已經從風華正茂,走到了兩鬢斑白。

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作為同學陸游卻直言:

「誠齋老子主詩盟,片言許可天下服。文章有定價,議論有至公。我不如誠齋,此評天下同。」

意思很簡單,8個字:老楊超夯,老陸服氣。

莊子說:「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孤獨,讓一個人變得出眾。

尼采說,孤獨是一個人的天性。

楊萬里年少入仕,可一個剛入職的菜鳥,當時就敢掀翻一整個地方官場。

不管誰來勸,他就是鐵了心將治下的所有貪官汙吏繩之以法。

所以,史書對其的政治評價有四個字「嫉惡如仇」。

如果在戰場,這樣人必定是勇冠三軍的大將;如果在江湖,也必定能成為威服天下的英雄。

很可惜,在政壇,「英雄」是孤獨的。

楊萬里從地方調任中央,每天你都能看見一個看上去文文弱弱的書生,在朝堂間怒懟各路牛鬼蛇神。

但是金鑾寶殿上坐著的那位宋孝宗雖然算得上仁德,可也不是李世民,所以他也註定成不了魏徵。

因為替名將張浚鳴不平,直言宰相「指鹿為馬」,虧待功臣,暗指宋孝宗「鳥盡弓藏」。

一國之主哪能受得了被一個臣子指桑駡槐的窩囊氣,你說宰相是趙高,那皇帝豈不就是秦二世?

于是,楊萬里直接被下放到窮鄉僻壤、盜匪為患的江西。

這樣的事情,楊萬里早就做過不止一次,貶謫對他來說也不過是家常便飯。

後來因為以書生之力,執三尺青鋒,平亂有功,升官回朝,可沒過兩天他又開始和新任宰相韓侂胄杠上了。

韓侂胄是一代權臣,專橫跋扈,當時沒有幾個人敢忤逆他。

因為楊萬里和其爭鋒相對,所以大家對這個倔強的老倌兒敬而遠之。

滿朝文武,能與楊萬里並肩同行者寥寥無幾。

可即便是這樣,楊萬里從來不曾有過一絲一毫的妥協,反而像一根彈簧一樣,外在的壓力越大,他的信念越是堅定。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瞭楊萬里的先見之明,韓侂胄窮兵黷武不僅讓南宋元氣大傷,還賠上了自己的腦袋。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說過: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獨。

因為一個人對自我內心的堅持,永遠是你最好、最真實的模樣。

被罷黜,被排擠,這事情落在任何一個人的頭上都是一件挺悲催的事情。

聽說楊萬里在失意的那段時光曾一口氣吟誦過12首《悶歌行》,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這倔老頭兒肯定要發牢騷了。

但是當你看到這些詩文的時候,一定大跌眼鏡。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近看兩日遠三月,氣力窮時會自休。

這哪是什麼悶歌?全然都是酣暢淋漓的大聲放歌。

管它老天爺的好天氣還是壞天氣,愛來就來,愛去就去,愛咋咋的。

等到風停雨歇,我還是我,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中寫到:

「曾經那些最孤單,最無望,最失落,最安靜的經歷,其實都不是你最潦倒的時光。你憋著這口氣,最終能獨自上岸。

你耐住了孤單,扛過了無望,不再怕失敗,也學會了與安靜為伴。

雖然疼都是別人給的,但傷都是自己好的。」

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無論躋身多少繁華,賞盡多少繁花,終究還是要回歸平靜。

楊萬里這一生,年少登科,曾淪為江湖浪子,也曾做過天子近臣。宦海之中,浮浮沉沉,卻沒有一次將他擊垮。

一個成熟的人,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

物質最豐富、生活最安穩的日子裡,你永遠也不會有櫛風沐雨後的堅強。

而成長,就是學會和孤獨相處,因為再也沒有什麼能比孤獨更能磨礪一個人的心態,讓人看清生活、學會生活。

人生暮年,楊萬里退隱江湖,于故園中聆聽雞鳴犬吠,直至80歲。

也許在政治上他並不是一個成功者,可他卻無愧于自己,無愧于生活。

蘇軾說:「人間有味是清歡。」

世人多繁華,我情願孤獨。

因為能夠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孤獨這兩個字拆開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蟲蠅,足以撐起任何一個孤寂的午夜。

孤獨不是寂寞,寂寞會發慌,而孤獨令你強大。

所以汪國真才會說: 「孤獨若不是由于內向,便往往是由于卓絕。」

當我們回眸那個35歲的楊萬里,是否會想起我們自己。

這一生中我們會面臨無數次的抉擇,那一刻你是隨波逐流,還是大膽地做自己?

如果你猶豫了,可以聽一聽楊萬里那穿越千年的心聲:

秪有三更月,知予萬古心。

孤獨又何妨,有月亮懂我就夠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