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影響了中華2500年

佩珊 2021/12/25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孔子道:「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第一段對話

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于身,在于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解釋:

喜歡辯論還很厲害的人容易招禍,因為他們喜歡說別人的錯誤。

如果是別人的晚輩,就不要把自己態度放高;如果是別人的下屬,就不要顯擺自己的高明。

感悟:

一個人太有才華的時候,就容易顯得別人黯淡無光。

每個人都愛面子,太聰明的人容易損傷別人的面子。

蘇軾遭難,蘇轍說:蘇軾何罪,獨以名太高。

不顯山,不露水,默默把事情做好,才是避禍保身之道。

第二段對話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歎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

解釋:

孔子面對河流感歎,逝者如斯,自己年華老去,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老子卻說:人生天地之間,本來和自然一體,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實沒什麼區別。

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順其自然,就不會迷失本性。

感悟:

孔子要推行仁義,但是人生短暫,怕不能施行,因此感歎煩惱。

老子卻說:仁義這個東西,順其自然,不要人為推動。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國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歸正,哪裡用得著去提倡仁義禮樂呢。

第三段對話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解釋:

老子說,為什麼不學習水的德行呢?

孔子說:水有什麼德行。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于萬物而不爭搶,處在眾人厭惡的地方,這是謙卑的德行。

江海能這麼廣闊,都是因為他可以卑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卻也沒有比它更剛強的。

這就是柔德。

感悟:

這段話在《道德經》中有類似的表述。

順其自然很難理解,所以老子用水來打比方。

水就是懂得順其自然,所以可以成百谷王。

無為不是消極應對。

而是抓住時機,找准方法,善于使用才能,懂得尊重萬物必然存在的規律。

不要以人為尊,而以天為尊,不要違逆天道,胡亂作為。

第四段對話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

解釋:

老子說,想要窺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

天地萬物,看起來不一樣,但是其實本質是相同的,都隨著天地自然運行。

孔子:觀察到相同,有什麼快樂的嗎?

老子說:物我齊一,是非、物我、生死、晝夜、福禍、吉凶、貴賤、榮辱,都沒什麼區別。心中古井無波,自得其樂。

感悟:

一念不生,萬念不在,空空如也。

老子在講去「我執」,把「我」放下,把自己腦子裡的條條框框都放下,把所有的偏見都放下。

才能看到萬物相同的本質。

比如:你分辨好人壞人,那就無法懂得「人」的本質,見識上有愚妄,情緒上就有波動。

只有萬物其一,物我不分,心靈才能真正安寧快樂。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