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西楚霸王」項羽:人的一生,都在和自己做鬥爭

佩珊 2021/12/17

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霸王?

李清照揮墨,洋洋灑灑寫下一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是鬼雄。」

她說的便是至死也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在李清照的眼裡,這是骨氣,亦是忠于自我。

然而詩人杜牧對于項羽的行為並不理解,他認為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項羽的行為,實在沒有大家風范。

其實,凡事皆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項羽的悲壯一生,卻足以給我們敲響警鐘:凡事過猶不及。

自信過了頭,便讓人覺得 「傲慢」;謙虛過了頭,便讓人覺得 「虛偽」

人這一生,便是不斷和自己做鬥爭,讓所有的一切都在「度」中,方可化劣為優,轉悲為喜。

得意時,戰勝自矜之心

清代文人李晚芳在《讀史管見》中有雲: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項羽擔得起這一評價。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便記錄了項羽的兩次英勇事件:

24歲時,項羽與叔父項梁闖進太守府,斬殺太守及數百手下, 「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這是項羽名起天下的開始。

30歲時,項羽與劉邦垓下一戰,敵眾我寡,他在烏江邊上,背靠死神,依然獨 「殺數十百人」。這是項羽風雲一生的結束。

英勇,便是如此貫穿著項羽的一生,他以「力能舉鼎」的獨勇,號召天下,帶領大家,使出眾人之勇,打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歎的戰役。

巨鹿之戰,他破釜沉舟,以數萬人的兵力,戰勝40萬秦軍,為秦王朝的滅亡按下快速鍵;

彭城之戰,他出其不意,以三萬人的兵力,戰勝劉邦的56萬聯軍,使劉邦狼狽逃走。

就連韓信也說:「項王喑?叱吒,千人皆廢。」

這樣的項羽,在那亂世,如一道光,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項羽的勇,絕非匹夫之勇。

但因缺乏謙卑心態,這樣的英勇,讓項羽「獨立成性」,不畏懼人言,不依賴群策,只相信自己的判斷。

對于投奔而來的有志之士,項羽不去用心挖掘他們的才華,釋放他們的能力,最終讓他們在失望中,紛紛離去。

提過很多有效意見,卻無一被採納的韓信便是其中一個。

曾被項羽重用的戰將鐘離昧,面對劉邦的離間之計,項羽沒有調查,亦沒有聽鐘離昧解釋,便處處提防。

鐘離昧本對項羽忠心不二,但耐不住項羽的懷疑猜忌,最終投奔至韓信。

這些看似不會影響成敗的小事,彙聚在一起,終成項羽的「阿喀琉斯之踵」:人心,就此散去。

《荀子》中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無不得眾人之擁戴,尤其是有才之士。

項羽的英勇,讓他得到人心,獲得前所未有的力量,成就了一個又一個「戰爭神話」;

但也因為他的英勇,他對旁人不甚在意,去留隨意, 終失去了一個又一個人心

人在巔峰時,最易忘記去看別人的優點,這是人性的弱點。

更何況,項羽的英勇,在此時化作高山,擋住了項羽的雙眼。

無論何時,心若虛穀,不過度自我欣賞,更易看見事情的本質,做出正確的評估。

失意時,莫為情緒所困

「項氏世為楚將,封于項城,故姓項氏。」

世代為楚將,註定項羽對楚國有著不一樣的情懷。

但秦國的統一大業,亦註定楚國的滅亡,而項氏家族,難逃滅頂之災。

項羽的少年時期,便是跟隨叔父項梁,逃亡在路上。

所以,項羽對楚國、對家族有多大的忠心,對秦王朝便有多大的仇恨。

這種仇恨,沖散項羽的理智,讓其在入關後, 血洗鹹陽,他不僅殺了已經歸降的秦王子嬰,還殺了秦朝的宗族、老臣,諸多無辜之人受到牽連;

他還下令燒毀了秦國的宮殿,大火熊熊,三月不滅。

對家鄉的忠心,本可以成為一個人的底色,讓人生有歸途,有去路。

可是項羽過于放大這種忠心, 把對秦王朝的所有毀滅,作為對故國「表忠心」的行為,絲毫沒有顧及這以行為對百姓帶來的傷害、對自己事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反觀劉邦,「貪財好色」的他,在入關後,卻聽從身邊人的建議,戰勝自己的弱點, 不僅對于秦宮的如雲美女、如山珠寶不為所動,還與百姓約法三章:

殺人者處死;傷人的、搶劫偷盜的按罪行抵罪;廢除其餘嚴刑苛法。

兩相比較,天壤之別。

這便是人為什麼要和自己做鬥爭的原因,誰都有弱點,勝之,贏得人生,敗之,一切歸零。

不懂變通的項羽無疑是敗在了與自己的鬥爭中 —— 他還放棄了已經到手的鹹陽,回到了離家鄉最近的彭城。

垓下之戰後,項羽已來到烏江邊,可是面對烏江亭長主備好的船,項羽怎麼也踏不出這一步。

他無法扔下和他一起沖出來的28個騎兵,更無法在帶領的八千江東子弟無一人生還的情況下,坦然面對對自己寄于厚望的江東父老。

這一刻,他又選擇了向自我妥協,他拒絕上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奏響了悲壯的凱歌。

也是這一次選擇,讓人們對于項羽的悲劇唏噓時,又忍不住心生敬佩,放眼歷史長河,可以做到如此悲情又決絕的人,沒有幾個。

但這樣的選擇,亦為其惹來無數爭議:倘若項羽踏上這條通往「生門」的船,以他的能力,必然可以捲土重來。

但他沒有用勝敗的結果為導向,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心中有信仰,本是一件幸事, 但人生漫漫路中,拉長自己的生命線來評判人生,站在長遠的角度看待事物,放下執念,稍作變通,更易獲得長久、實質的「忠」。

盛名時,不爲人情所累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當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圍在垓下時,他知道敗局已定,唱起絕命悲歌《垓下歌》。

面對這一絕境,項羽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深愛的虞姬。

鐵漢柔情,大概是這世上最動人的情義了。

項羽不僅對愛人充滿柔情,對親族仁慈,對家國也有情義。

在與劉邦的長久爭鬥中,項羽看到戰爭讓年輕人長期生活在軍隊中,讓老人和弱者的生活疲憊不堪,便對劉邦說: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看著百姓已經戰亂紛擾,項羽心生愧意,想要和劉邦一戰決雌雄,然後結束這場戰爭。

儘管劉邦拒絕了,但還是可以看出項羽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只可惜,項羽的情義和信任,總是給了錯的人。

一如他對叔父項伯的態度。

在鴻門宴之前,項羽有意殺劉邦、除威脅,但他所百般信任的項伯,卻去對方陣營通風報信;在鴻門宴上,更是處處護著劉邦。

如此意圖明顯的人,項羽卻一直毫不吝嗇地付出自己的情義。

一個人的情義,只有給予對的人,才有真正的價值。

在《史記》中便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項羽和項梁逃亡時,曹咎和司馬欣曾幫助過他們。十年後,項羽手握大權,再次見到司馬欣,不論對方身份,竟直接封對方為塞王;還四處找尋曹咎,讓其躍為大司馬。

知恩圖報本是好事,但賦予權力時,還是要從巨觀考慮,對方的能力與職位是否匹配。

甚至,十年未見,對方的忠誠亦有待考究。

然而,作為一代霸主,項羽竟只把情義放在前面。

果然,在與劉邦的一次對戰中,曹咎和司馬欣未聽項羽指揮,貿然出戰,致成皋失陷。

表達情義的方式千萬種,失去原則的彌補最為不妥。

餘生很貴,每一個決定,都應該慎重,每一份信任,都應帶有理智的色彩。如此,「情義」才是錦上添花。

演員傑克·坎菲爾曾說:

「你必須有正視缺點的勇氣,才會有享受優點的福氣。」

而很多時候,優點和缺點,僅一步之遙,把握好度,方能讓人生減少遺憾。

得意時不自矜,可以讓自己擁有更廣闊的視野,看到事物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

擁有變通思維,可以讓自己處事的思路更廣博,有信仰卻無執念,靈活處世,穩中求贏;

放下人情世故,可以讓自己遇事更能理性判斷,保持原則,慎重待之,才能不被其所累。

項羽雖在這場「度」的戰爭中,輸給了自己,但他卻用令人歎息的結局敲響警鐘,讓我們時刻注意,為人處世,找到恰到好處的火候,讓人生向陽而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願我們皆在這場旅途中,了解自己,正視自己,擁有一個剛剛好的人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