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大學》:知止,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佩珊 2022/01/18

《大學》曰:「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意思就是說: 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

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由此可見,「知止」才是一個人增長智慧、獲取收穫的首要條件。

曾國藩也說:「 求缺惜福,花未全開月未圓才是人生最佳境界」。

因為他知道「有福不可享盡」,要不然就會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我們千萬不要小瞧一個「止」字,因為它關乎人生的勝敗榮辱:

對于大人物來說,一個「止」決定了其平凡與偉大;

對于一個平凡人來說,它決定了他的成與敗;

對于賭徒來說,它決定了輸與贏……

正如《處世懸鏡》所說:「 止為智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知止能退。

墨子說:「 知止,則日進無疆,反者,道之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一、劉邦的知止,

楚懷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後來,劉邦首先攻入了鹹陽城,逼迫秦王子嬰獻上傳國玉璽,繼而宣告秦朝滅亡。劉邦入關後,以「關中王」自居,看著眼前富麗堂皇的宮殿,心裡打算長住在此,好好縱情享受。

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手下謀士武將紛紛勸誡劉邦要居安思危,不要被暫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因為關外還有虎視眈眈的項羽40萬大軍,而且他們馬上也要來了。

劉邦馬上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虛心接受意見,下令封閉咸陽王宮,只留下少數士兵保護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

劉邦親率10萬漢軍還軍霸上,只等項羽來享受這勝利的果實。為了取得民心,劉邦宣佈「約法三章」,嚴明紀律,秋毫不犯,此舉更是得到了三秦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劉邦在勝利和欲望面前,能夠馬上做到「知止」,既得到了好的名聲,為以後打天下夯實了基礎;更是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因為如果他居功自傲,佔領鹹陽城,勢必會被項羽用40萬大軍徹底消滅,繼續重蹈秦朝覆轍的悲劇。

第二、曾國藩的知止,

鹹豐二年(1852年)11月,曾國藩正式創辦湘軍,歷經千辛萬苦,艱苦奮戰近12年,直至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終于攻破天京。

曾國藩及其湘軍的聲名也達到了巔峰,曾國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

曾國荃也因功賞太子少保銜,封一等威毅伯,賜雙眼花翎。

大家都在為勝利而滿懷歡喜的時候,曾國藩卻憂心忡忡,因為他深知功高震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況且,清朝統治者一直猜忌曾國藩,正如咸豐皇帝臨終前所說:「 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

所以,剛剛垂簾聽政且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也小心提防著曾國藩,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派大軍剿滅整個湘軍。

在這種復雜的歷史背景下,曾國藩冷靜思考,發揮「知止」的大智慧,竟然主動向清廷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且首先裁撤曾國荃的湘軍。

慈禧太后當然很高興地答應了,並重新認識這位血誠的曾國藩,繼續對其委以重任,許以高官厚祿。

曾國藩及其家族避免了功高震主的悲劇,這都和「知止」的大智慧有關,正如他自己所說:

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

企業家李嘉誠也說:「 知利之止,知欲之止,為知人生之成局

他一生都按《止學》的要義身體力行,甚至將「知止」二字高懸于辦公室的醒目之處,時刻警惕自己。

知足者多福,貪心者福淺!

古今中外,但凡懂得「知止」的功臣,大多結局良好,善始善終,比如范蠡、王翦、張良、蕭何、郭子儀、湯和等等;

而那些不懂得「急流勇退」的功臣,貪得無厭,過享其福,大都逃不過「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結局,比如白起、呂不韋、韓信、藍玉、年羹堯等等。

古語曰:「 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福禍先知,事盡濟耳

即福運到來而不能夠察覺就不算是福氣,災禍來臨前不預防就肯定成為禍害;

福與禍能先預測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處理完。

人人都有欲望,但貴在「知止」。

唯有「知止」,才能以「得」為終。

我們若能「知止」,則可以避禍就福,而這才是人生最高智慧,做人的最高境界!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