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為什麼李隆基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賜死姑姑太平公主?歷史閲讀人 History Reader

佩珊 2022/01/20

李隆基登基殺了太平公主,這是唐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也是封建社會朝廷皇室內鬥的一個富有深意的案例,很值得仔細分析探討。

歷史背景

大唐王朝自從「玄武門之變」後,皇宮內就經常出現刀光劍影,血雨腥風。

李唐皇室不少成員就像是喝了雞血一般,遇到權力爭奪就十分亢奮,不僅男人們嗜權如命、殘忍無情,而且,女人們也權力欲極強,喜歡耍政治手腕。從武則天到韋皇后再到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她們沒有一個願意放下權力,都是咄咄逼人,欲置政治對手于死地而後快。

太平公主自幼生長在政治角逐十分激烈的宮廷環境中,而且她是權力高手武則天最寵愛的女兒,這樣的女人遇到政治權力,是不會滿足于平靜生活的,她渴望執掌權力,並很有政治智慧和果斷毒辣的手段。

李治和武則天一共生了六個孩子,除了四個兒子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之外,還有兩個女兒安定思公主和太平公主。因為安樂死公主早死,所以 太平公主實際上是李治和武則天唯一的嫡公主。

對于這個唯一的也是最小的嫡公主,李治和武則天給予了太平公主最大的寵愛。

再加上四個哥哥的寵溺和袒護,太平公主從小就有極大的優越感,也使她產生了任性妄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性格。

當然了,太平公主還是個聰明絕頂之人,而且因為她一直生活在宮廷之中,經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所以她對政治的敏感度很強,從小就對權勢有著強烈的渴望,這些她都完美繼承了武則天。

根據推測,太平公主大約出生于665年,也就是武則天四十一歲的時候。

中年得女,李治和武則天都十分開心,于是給予了太平公主很多超出常規的照顧。

太平公主(劇照)

太平公主

若是冒犯了太平公主,下場一定是很慘的。

李治和武則天十分袒護太平公主,在太平公主六歲的時候,她去外祖母榮國夫人家裡做客,她的一個侍女被表哥賀蘭敏之給玷污了,武則天因此大怒,將賀蘭敏之流放,後來還派人將其殺死。

要知道,賀蘭敏之可是武則天妹妹韓國夫人的親兒子,而且還過繼給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為孫,是武氏家族的繼承人。但因為賀蘭敏之姦汙了太平公主的侍女,武則天就剝奪了他的榮華富貴,還將其殺死,這個代價不可謂不大,也體現出武則天對太平公主的極力保護。

不過,太平公主並非一直是胡作非為的。

比如,在她的第一段婚姻期間,她是很能守規矩的,她沒有不軌的行為,她嫁給城陽公主的兒子薛紹,生下了二子二女,生活過得很幸福。可是,宮廷裡的爭鬥打亂了太平公主的幸福生活,薛紹的哥哥薛顗參與唐宗室內部成員的謀反,薛紹受到了牽連,被捕後餓死在獄中。

當然,太平公主若是想要的,她是一定要得到的。

在薛紹去世兩年後,太平公主喜歡上了武則天的堂侄武修暨,可是,武修暨已經結婚,有了妻子。 武則天見太平公主執意要嫁武修暨,便派人傳令將武修暨的妻子處死,讓太平公主能順利嫁給武修暨。也許,武則天也有自己的考慮,她所寵愛的女兒嫁給了她的堂侄,這避免了外人來染指朝中權力。

可是,武修暨是個比較軟弱的人,而且對武則天和太平公主殺了他的髮妻一直耿耿于懷,由此使他對太平公主難有真愛。

所以,在太平公主嫁給武修暨後,她的這第二段婚姻並不快樂,因為她在與武修暨的[夫·妻·生·活]中沒有真愛,加上之前薛紹受牽連而死給她所帶來的心理影響,太平公主的心思變了,開始學著母親武則天,也大肆包養男寵。

李唐王朝是從邊陲打進來的,思想比較開放,在朝中有特權且受武后寵愛的太平公主,把養男寵視為是很正常的事。

這一時期,太平公主雖然放蕩不拘,情感生活很亂,但是,在關鍵的事情上她還是頭腦很清楚的。

她很懂得討她的母親喜歡:

一是她從來不向武則天要朝中的權力,她知道這是她母親最敏感最不容許別人插手的事;

二是她極力討好她母親,很捨得付出一切來讓她母親高興。而且,她的「捨得」到了常人難以理解的程度,她竟能將她自己所喜歡的男寵張昌宗進獻給了武則天,因為她知道武則天特別喜歡張昌宗。

也正因為太平公主受寵而又善于討好,並表出不爭權力的態度,所以,武則天對待太平公主與對待她的兒子們完全不一樣。

對于這位愛女,武則天經常與其商議政事。而太平公主對朝中政事的態度表現得很低調,她從不在公眾場合干政議政。當然,武則天的潛在影響,使太平公主在內心裡對于權力還是很重視的,同時,太平公主也學到了不少的政治經驗。武則天對太平公主的寵愛和重視,讓朝中大臣都有些畏懼太平公主,這使太平公主有了不小的「特權」。

武則天和李治(劇照)

李顯即位

武週末年,武則天老了,朝中對于儲位的爭奪開始激烈起來,而在各派力量的角逐中,武氏和李氏的矛盾鬥爭是最尖銳的。

此時,太平公主的地位很尷尬,她既是武家的兒媳婦,又是李家的女兒,而她最終還是選擇了站在李氏一邊。

此前,太平公主昔日的情人、現在是武后的男寵的張昌宗曾害死了太平公主另一個情人高戩,這使得太平公主對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懷恨在心。

西元705年,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張柬之等大臣擁護李顯,在宮廷中發動政變,誅殺了男寵張氏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太平公主也參與了政變,參與除掉「二張」。

李顯和張柬之政變成功之後,太平公主也屬有功之人,她被封為 「鎮國太平公主」

此時,太平公主擺脫了武則天的制約,從後宮走到了政治舞臺的中間。

宮中的經歷和對于政治鬥爭的耳聞目染,加上武則天對太平公主的培養和指點,使得太平公主有相當的政治經驗,而且,她本來對于權力就很有嗜好,也很有政治智慧,當她走到政壇前臺之後,便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政壇女強人。

李顯雖登上了皇位,但是,他生性懦弱、處事謹慎,在武則天的長期壓抑下,他顯得軟弱無能,這樣的皇帝自然是無法有效地掌控權力的。此時,李顯身邊的兩個最親密的女人開始躍躍欲試,想走到政壇的前臺。 一個是他曾經同甘共苦的妻子韋皇后,另一個是他所寵愛的女兒安樂公主。

韋皇后(劇照)

韋皇后擅權

說來也怪,在李世民之後至李隆基之前,或許是武則天太強勢了, 在李氏嫡系皇子中,強勢的男人很少,而皇族中強勢的女人倒是不少。韋後想效仿武則天,而安樂公主也支持她母親臨朝,因為她想跟著她母親上位,當個「皇太女」,以後才能有機會繼位。只是,韋後和安樂公主有大的阻力。

唐中宗李顯曾立李重俊為太子,而李重俊非韋氏所生,所以他常遭到韋後的排擠。安樂公主將李重俊視為對手,因為若是李重俊繼位了,她這位「皇太女」就沒戲了。所以,安樂公主經常與她的丈夫、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欺負和侮辱李重俊。

李重俊看似老實,但卻是有骨氣的,他豈能受安樂公主和武崇訓如此侮辱,畢竟他是太子,是唐中宗的合法繼承人。于是,神龍三年七月,李重俊利用其太子身份,發動部分羽林軍採取行動,想殺死武三思、武崇訓,並將韋後和安樂公主也一併除掉。可是,羽林軍可能認為李重俊勢單力薄(他沒有聯合太平公主,這多半是因為太平公主的丈夫是武家的人),所以,他們在關鍵的時候倒戈了,

李重俊不但政變失敗了,而且還丟了性命。

李重俊的造反,使韋後有了機會與武氏集團聯起手來,此時,韋後的權力更大了,她利用武三思、武崇訓(她的女婿)的力量打擊異己,擅權攬政,時刻防備李家搶去她的權力。 景龍四年(710年),韋氏和安樂公主這兩個權力欲膨脹的女人,決定對李氏家族下狠手,而首當其衝的是韋氏的丈夫、中宗李顯。據說,韋後與安樂公主聯手,合謀毒死了唐中宗。

中宗駕崩後,韋後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皇帝,是為唐少帝。韋後大肆重用韋氏子弟,使其統領南北衙軍隊,而此時,韋後知道,她要效仿武則天稱帝,其最大的阻力和對手就是太平公主。

可是,太平公主也不是好對付的,憑她的政治經驗、治政手腕,以及在朝中的影響力,韋後根本就不是她的對手。太子李重俊被殺害後,太平公主就已經敏銳地感覺到,韋後開始聯手武氏集團,對付李氏家族了。而她的哥哥、中宗李顯被害死之後,太平公主知道她自己已經成了韋後的主要敵人。

李隆基與楊貴妃(劇照)

「唐隆政變」

景雲元年,太平公主與臨淄王李隆基合作,聯合李氏宗親,指揮禁軍攻入宮城,誅殺了韋後和安樂公主,並將輔政的上官婉兒及朝中韋氏諸子弟也一併清除。

同時,他們還逼迫韋後擁立的少帝李重茂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為帝,這就是「唐隆政變」。

至此,唐睿宗李旦成了皇帝,而韋後專權亂政的時代宣告結束。

「唐隆政變」表明,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不僅是李氏家族的親姑侄,而且也是關係很密切的政治盟友,是一起冒著生命危險清除韋後勢力的生死政治夥伴。可是,當朝中沒有了強有力的政治對手,這姑、侄兩人因權力之爭而成了對手。

可見,權力之下,皇室宗親沒有親情,而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敵對關係是非常典型的。

「唐隆政變」之後,李旦登基,而立下最大功的兩個人都得到了封賞,太平公主晉封萬戶,在新朝中的政治地位十分顯赫;

李隆基被封為皇太子,成了唐睿宗的繼承人。 李旦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非常倚重。

每逢大事要議決,李隆基便會問宰相:「此事與太平商議過了嗎?」「此與三郎商量議過了嗎?」

李旦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同時倚重,無意中使這兩人的矛盾加劇了。

一邊是皇帝的親妹妹,經常以皇帝的代言人自居而發號施令,擅權跡象明顯;

另一邊是皇太子,是皇位繼承人,李隆基不能容許太平公主處處橫插一杠。

因而,當姑姑的認為她的侄子是她專權的障礙;而當侄子的認為他的姑姑太強勢太專權,這讓他很沒有太子的面子。

雙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對權力的爭奪已無法調和,雙方都想置對方于死地。

太平公主率先出手,她聯合親信朝臣散佈輿論,說李隆基繼位乃名不正言不順,這是因為李隆基是李旦庶出的第三子,在他之前,有嫡出的哥哥李成器,在他下麵,還有高宗皇帝的嫡系長孫、李賢的兒子李守禮,依舊制,立嫡不立庶,輪不上李隆基當太子。朝臣有人提出改立皇太子,但遭到宰相宋璟等大臣的堅決反對。

宋璟擔心太平公主會繼續出招改立太子,于是,他與姚崇一道向李旦告狀,稱太平公主籌謀另立太子,指責太平公主挑撥李成器、李守禮與太子間的關係。

宋璟奏請將李成器、李守禮外放當刺史,以保證太子地位的穩固; 並要求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業的左、右羽林大將軍的職務。此外,宋璟還提出了一項非常尖銳的建議,主張把太平公主派至東都洛陽。

面對著強勢的宰相宋璟的建議,李旦採取了折中的方式處理,他只讓諸王或外放當刺史,或免去禦林軍將軍職務,但對太平公主卻沒有讓她去洛陽。

李旦禪位

宋璟此舉不但激化了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矛盾,而且, 還讓太平公主有了責備李隆基的根據。

李隆基不想與太平公主撕破臉,他將責任推給宋璟和姚崇。太平公主乘機將此事鬧到皇帝那裡去,李旦只好拿宋璟和姚崇來處置,將宋璟貶為申州刺史,讓姚崇去楚州任職,想以此來調和太子與太平之間的矛盾關係。

西元712年,太平公主繼續挑戰李隆基,當時出現了彗星,這被認為是不祥之兆,于是太平公主借機提醒李旦: 彗星的出現暗示著皇帝將被太子所取代,請皇上小心為好!

其實,這是太平公主的陰謀,她以彗星的出現為藉口,挑撥李旦與太子之間的關係,在太平公主看來,皇位受到挑戰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或許經她一說,李旦便會考慮換太子。

可是,李旦是一個曾經讓過三次皇位的人,他的想法與太平公主恰恰相反。在李旦看來,既然老天爺提示太子要得到皇位,他索性應天順勢,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他想以此來平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

李旦讓出皇位此舉完全出乎太平公主的意料,原本她是想讓李旦換掉太子,而李旦卻把皇位讓給了太子,對此,太平公完全無法接受,但李隆基已經當了皇帝,李旦自己當起了太上皇,太平公主只能暫時忍耐。

不過,太上皇李旦擔心李隆基剛剛登基,朝局不穩,于是,他留住了部分權力,比如掌握著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

太平公主覺得李隆基偏心,所以常在他面前表示委屈,而李旦為了安慰她,常讓她去傳太上皇的旨意,太平公主很善于利用這一代傳懿旨的權力,她以太上皇的傳話人身份自居,並借用太上皇的人事權拉攏朝臣,當時,在七個宰相級的高官中,就有五人與她建立聯盟。而有了朝中權臣的支持,太平公主便開始出手了,她籌畫著以監國長公主的身份廢黜李隆基,另選皇子當皇帝,甚至還有傳言,說太平公主收買宮女,想毒死李隆基。

太平公主被殺

先天二年(713年), 李隆基感覺到太平公主已經瘋狂到了挑戰他的皇位和威脅到他的性命的地步,李隆基沒有退路,只有放手一搏。此時,他又得到了太平公主準備發動政變的密報,密報說太平公主計畫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領羽林軍突入武德殿,並派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舉兵回應。李隆基被逼立即採取行動。

于是,李隆基決定先對太平公主朝中的黨羽下手,他讓岐王李范、薛王李業協助,令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薑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禦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實施誅除太平公主黨羽的計畫。

甲子日(初三),李隆基通過王毛仲調用閑廄中的馬匹以及禁兵三百餘人,從武德殿進入虔化門,召見常元楷和李慈,將他們斬首;接著,在內閣逮捕了賈膺福和李猷,在朝堂上逮捕了蕭至忠和岑羲,並將這四人斬首。 太平公主的黨羽之一的竇懷貞自縊而死,被下令戮屍。

兵部尚書郭元振將事變輕描淡地報告給李旦,只稱奉太上皇誥命殺了竇懷貞等奸臣逆党,並無其它大事。

李旦等待李隆基來後,令其頒發誥命列舉竇懷貞等人的罪狀,並大赦天下。

太平公主在事變發生後,逃入山中寺廟躲藏, 三天之後,她以為平靜了,便回到家中,李隆基下令逮捕了她,下詔賜死她。太平公主在家中自縊身亡,她的兒子們也被處死。李隆基抄沒了太平公主的巨額財產,並把她的所有親信黨羽數十人盡皆斬殺。

太平公主被殺的原因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李隆基之所以在當上皇帝之後便殺了太平公主,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太平公主是在皇宮中長大的,她常伴武后左右,很有政治見識、政治經驗和政治手腕,而且她是李旦寵著護著的親妹妹,是李隆基登基之後唐皇室中最有資格和能力挑戰皇位的不一般女人。她的存在,使李隆基永遠放不下心來。

第二,在「唐隆政變」中,李隆基通過與太平公主的合作,除掉了韋後集團,而從中他深深地了解了太平公主的厲害之處。李隆基知道太平公主權力欲極強、處事果斷、手段狠辣,並很有政治智慧,是不會甘願永遠居于他之下的,太平公主一日在朝,他的皇位就會受到威脅,他非除掉她是不可。

第三,太平公主身份特殊,李旦登基時功勞巨大,她利用太上皇的權力拉攏大臣,而且在朝中經營多年,有一大幫死心擁戴她的黨羽,勢力不弱,若是不除掉太平公主,李隆基的皇位很難坐穩。

第四,太平公主曾屢屢挑戰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後來又設謀設計要除掉他,如此肆意妄為,不可一世,是李隆基所不能容忍的,太平公主已經成為他勢不兩立的敵人,若不殺她,李隆基感到總有一天會被太平公主所殺。

可見,太平公主具備了很全面的挑戰李隆基皇位的條件:

一是有政治經驗,有政治手腕;

二是有資格有資歷,有靠山有背景;

三是有黨羽有勢力,有一大幫支持者;

四是有野心有目標有計謀,而且永不放棄。

太平公主這些條件都具備了,李隆基不殺她便會寢食難安,會一直擔憂太平公主搶奪皇位。

也許,若是這些因素缺了一兩個,李隆基還有可能念及姑侄親情,念及之前他們曾經冒著極大的危險一起對付過韋後,放太平公主一馬。

可是,太平公主所具備的政治條件和素質太全面了,李隆基不得不殺了她。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