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左宗棠:少年擇高處立,中年就平處坐,老年向寬處行

佩珊 2022/01/09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除了立下無數值得稱頌的豐功偉績外,還留下了很多警句供後人借鑒。

其中,題于江蘇無錫梅園的那句「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更是被後人奉為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

這句話道出了我們一生都應奉行的三種境界:

少年時,立志高遠;

中年時,心態平和;

老年時,寬厚有度。

少年時,擇高處立。

明代學者王陽明曾說: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作為少年,就應當志存高遠,擇高處而立。

立什麼樣的志,就會成什麼樣的事,只有立下高遠的目標,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年少時的左宗棠被譽為神童,他小小年紀,便有著與古代聖賢豪傑爭鋒的豪情壯志。

後來,他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在給孩子的家書中,他這樣寫道:

「讀書做人首要的是立志,想想從古至今的聖賢豪傑,像你們這般大的時候在做什麼?有什麼學問?做成了多少事情?

現在你有哪一件事是可以和他比肩的……立下志向,念念要學好,事事要學好。」

左宗棠的兒女在他「擇高處立」的教導下,從小便立志讀書致學,個個博學多識、才華橫溢。

正如馮夢龍所說:「男兒不展淩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擁有遠大志向,崇高理想,才能發掘人的潛能,彰顯生命的價值。

漢代經學家鄭玄,在年少時便立下了「傳承聖人之道」的志向。

鄭玄出生在一個敗落的家族中,祖上三代都只是在鄉間務農,但貧寒的家境卻不能減退他志于學的熱情。

十二三歲時,他便能誦讀並理解儒家的五經,後來更是終日沉湎于書卷之中,孜孜不倦地學習著知識。

十六歲時,鄭玄不但已經精通各種儒家經典,還通曉讖緯方術,擅長書法文章。

十八歲那年,迫于生計和父母的壓力,他不得不進入仕途。

按理來說,得到上司賞識而平步青雲的鄭玄,應該會在官場上高歌猛進,走向人生巔峰。

但在鄭玄內心深處,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聲音在召喚:你想要的只是這功名利祿嗎?你難道忘記了你當初的志向了嗎?

于是,鄭玄為了自己心中最高的理想,毅然選擇了辭官。

鄭玄在少年時,便立下鴻鵠之志,此生要將「傳承聖人之道」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

此後他便專心做學問、治經典,終成一代大儒。

人在少年之時,選擇不一樣的高度,便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每個人都在人生這條單行道上,尋找著自己的方向。

在年少時,只有選擇高處而立,才能有開闊的眼界,宏大的格局,最終成功到達理想的終點。

我們如同深海裡的魚,為了抓住星光,才幻化出了雙翼。

只要志存高遠,蚍蜉也能撼動大樹,苔花亦能像牡丹一樣綻放出光彩。

少年人,當以志為翼,以雲為衣,以天作床,不畏流離,闖蕩一番,盡覽人間旖旎風光。

中年時,就平處坐。

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人到中年,若想有所成就,那必然要選擇就平處坐。

生活的根基是一顆平常心,中年人斷不可貪戀山巔的風光。

山巔之上,風聲太大,這呼嘯的風聲會蒙蔽住我們的雙耳,讓我們聽不進他人的指點與規勸。

中年時的左宗棠已經是天下聞名的股肱之臣,當時的人們也將他與曾國藩並稱為「曾左」

由于左宗棠一向自負,所以他對于這個稱號,是很不滿意的。

一日,左宗棠在閒逛時,碰到了一個乞丐。

這乞丐問左宗棠:「先生知道‘曾左’嗎?那是天下百姓對曾大人和左大人的尊稱啊。」

左宗棠聽完問道:「那為什麼大家都說‘曾左’,而不說‘左曾’呢?」

乞丐思考了一會說道: 「那可能是因為曾大人眼裡有左大人,而左大人眼中卻沒有曾大人吧。」

左宗棠聽後,恍然大悟。

原來自己自負的毛病,已經是世人皆知了。

從此,他開始學著放下架子,努力改掉往常自負的毛病,以平和的姿態,向他人學習。

後來,左宗棠不僅並將這個乞丐接到府上做幕僚,還主動聯繫昔日舊友曾國藩,終身奉行著「就平處坐」的原則。

衡量一個人是否偉大的標準,不是看這個人有什麼豐功偉績,而是看這個人在豐功偉績的光環下能否平和處世。

被譽為「最後一位大儒家」的梁簌溟曾說道:

「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

梁漱溟的一生可謂是追求淡泊平和的一生。

他曾在隨筆中寫到:「做人是要調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這就是改變氣質的根本功夫。

這一生,梁先生都保持著平穩有序的生活規律。

堅持早睡早起,時常到公園散步,修身養性,貴在平和。

他還經常勸告自己的朋友:「氣盛不得平和,有損健康,氣平情淡才是真。」

這份平淡之中包含了對生活的凝視與沉思,是一種滋養心性的人生哲學。

紅塵俗世中的燈紅酒綠,帶走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平和,讓我們為功名而奔走,為利欲而不休。

與其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倒不如放平姿態、淡泊生活。

唯有在平淡之處修養高貴,方能于平凡之中遇見不凡。

人到中年,落座于平處,才能看到生命中的歲月靜好。

老年時,向寬處行。

人到晚年,已見證了無數的風風雨雨。

因此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做事越向寬處行,福澤便越深厚。

向寬處行,既是放過別人,也是成全自己。

隨著年紀漸漸增長,左宗棠的官是越做越大,但他的脾氣卻越來越小。

到了晚年,左宗棠簡直像極了一個寬厚和藹的鄰家大爺。

有一次,左宗棠從外地回來,聽到他的一位下屬在背後誹謗他。

就在眾人都以為左宗棠會為此狠狠處罰這位下屬的時候,他卻選擇主動找到這個人,親自與其促膝而談,及時解除了彼此之間的誤會。

後來,一位舊友來拜訪左宗棠,並詢問了這件事情,左宗棠這才說出其中緣由:

「身居高位若是還像從前那般脾氣暴躁,就會讓人覺得仗勢欺人。

將心緒放寬,才不會惹出麻煩。」

朋友聽後,稱讚說:「您真是有大胸懷、大智慧的人啊。」

凡事留有餘地,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只有向寬處行,凡事看開,才能掙脫自己給自己豎起的心牢。

北宋宰相王旦,向來有容人之量,到了晚年,更是如此。

同僚寇准一向為人剛直,嘴上不饒人,他曾多次在皇帝面前說王旦老邁無能,而王旦卻總是表揚寇准的優點。

有一次,宋真宗對王旦說:「你每次都稱讚寇准的優點,可他卻總和我說你的缺點。」

王旦笑著回答:「我任職時間長,年紀也大了,難免會做一些糊塗事,寇准能指出來,正說明他是一個正直明察之人啊。」

還有一次,在中書省遞交的奏摺中,存在著違反詔書樣式的問題,寇准發現後,連忙把事情報告給了宋真宗,使得王旦遭受了處罰。

沒過多久,寇准遞交的奏摺犯了同樣錯誤,王旦手下的官吏想借此機會報復一下寇准。

而王旦卻制止了屬下的行為,他命人將奏章還給寇准,讓寇准自行修改後再遞交過來。

寇准對此感到十分慚愧,同時對王旦的肚量敬佩不已。

王旦在任時,有人誹謗他,他總是反省自己而不加爭辯;

但他人有過失時,即使是皇帝發怒,他也會為他人辯解一二。

正是這種寬厚的胸懷,使其成為一代名相。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做事若是不留三分餘地,那敗事之際,別人便會還你十分顏色。

人到老年,更要有山的寬厚,水的從容。

學會向寬處行,是一種歷經萬千沉浮而凝結出的豁達態度。

人的一生很簡單,簡單到只有少年、中年、老年三個人生階段。

人的一生也很複雜,複雜到需要花掉全部歲月才能活得通透自然。

莫言曾說, 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

人生之路曲曲折折,要想擺正位置,就要在不同階段,做適合這個階段的事。

少年時,擇高處立,志存高遠,才能賞人生風光;

中年時,就平處坐,平和淡然,才能品人生滋味;

老年時,向寬處行,寬容有度,才能悟人生智慧。

以上,與朋友們共勉。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