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謀聖」張良: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

佩珊 2021/12/08

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在歷史長河中,足智多謀之士不可勝數,但能被後世稱作「謀聖」的,卻唯有留侯張良一人。

張良既是運籌帷幄的入世英雄,亦是淡泊通達的出世神仙,就如王安石所說: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從容。」

他年輕時能看遠,從容應對亂世抉擇;中年時能看透,從容應對叵測人心;老年時能看淡,從容應對功名利祿。

張良的從容通透成就了他非凡的一生,也向我們展現了人生最好的活法。

年輕時看遠

人生如棋,走一步看一步是庸者,走一步算三步是能者,走一步定十步是智者。

張良便是這樣的智者。

秦朝末年,天下動盪,六國後人紛紛舉起復辟大旗。

當時楚國後人景駒在留地自立為王,聲勢浩大,張良便想前去投奔。

然而,就在他前去投奔景駒的路上,遇見了劉邦。

正是這場陰差陽錯的相遇,徹底改變了兩人的命運。劉邦是一個從善如流的人,對于張良的建議,他總是虛心聽取、積極實行。

作為一名謀士,深諳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善于納諫的明主,很顯然劉邦完全符合張良的條件。

不過,劉邦的出身並不如其他諸侯耀眼,實力也不如人家強大,在當時,沒有幾個人看好他。

但張良卻獨具慧眼,他不囿于劉邦的低微,當即放棄了投奔景駒的想法,轉投劉邦。

就算後來劉邦被項羽處處壓制,很多部下都臨陣倒戈投降項羽之時,他依舊對劉邦不離不棄。

可以說,張良能夠被譽為「漢初三傑」,名留青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選擇了劉邦做老闆。

如果他當時跟了景駒,可能在梁地就被英布滅掉;如果他當時選擇了項羽,可能一輩子都只是一個馬前小卒。

亂世之中,君擇臣,臣亦擇君。

劉邦給了張良一個廣闊的舞臺,讓他有機會一展己才,同時也給了他作為人臣的最高榮譽——帝王師。

一個人能看多遠就能走多遠,而不是走多遠看多遠。

世間大多數的成功者,靠的不是天賦,不是運氣,而是高瞻遠矚的目光。

心中有遠見,世界自然寬;心中無遠見,前路多磨難。

年輕時看遠,靠的是禁得住誘惑的定力,扛得起重擔的耐力,耐得住寂寞的毅力。

中年時看透

劉禹錫有言: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人到中年,若想有所作為,就要學會揣摩人心,洞察人情。

張良無疑是此中高手。

劉邦領兵來到嶢關,距離鹹陽只有一關之隔,但他擔心項羽早自己入關,便向張良問計。

張良說:

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

屠夫的兒子也算是商人,而商人重利,所以可用利益來打動他。

劉邦聽後,便讓人帶著金銀珠寶去誘降秦軍守將。

事情果如張良所料,秦軍守將一口答應,並準備開門投降。

就在劉邦準備兵不血刃進入城池時,張良卻又說道:

這只是將領想要投降而已,他手下的士卒未必會聽從,所以我們應該趁機襲擊,奪下城池。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一鼓作氣擊破秦軍,最後率先進入鹹陽。

張良看似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其實卻藏著他對人心的深刻洞察。

劉邦稱帝后,封賞了張良在內的20多位大功臣,其餘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爭論不休。

有一次,劉邦問張良說:「那些人究竟在商量什麼事呢?」

張良深知群臣的想法,故意說道:「陛下不知道嗎?他們正準備謀反呢。

劉邦大驚,連忙向張良問計。

張良笑道:「在您的這些屬下裡,您最恨誰?」

劉邦說道:「當然是雍齒了,他曾三番五次地侮辱我,我早就想殺他了。奈何他功勞太大,我不好下手啊。」

張良接著說道:「那您就先封賞雍齒吧,群臣見雍齒都得到了封賞,自然也就放心了。」

聽了張良的建議,劉邦立馬封雍齒為什邡侯。眾臣看到雍齒得到了封賞,從此便不再人人自危,皆大喜道:「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這世上,人字易寫,人心卻難懂。

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洞曉人心人情,既可借勢而上,亦可未雨綢繆,在這一進一退中把握好人生尺度。

老年時看淡

苦心人,天不負。

雖然張良沒能實現自己復興韓國的夢想,但卻參與締造了一個更加偉大的帝國。

天下初定,人心浮動,大臣們爭權奪利。

韓信、彭越、英布,這些曾經決定天下走向的大將,卻因為把名利看得太重,最終倒在了權力的車輪下。

相比韓信等人的慘澹收場,張良的謝幕則充滿了智慧的光輝。

在眾臣爭功討賞之際,張良選擇了深居簡出,一度稱病不朝。

不過,劉邦自然是不會忘記張良的,他直接下旨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這可比「漢初三傑」之一蕭何的八千戶要多得多。

然而對于「物質封賞」和「精神榮譽」的雙重嘉獎,張良選擇了拒絕。

他只要求獲封一個小小的地方陳留,而且還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

這個地方是自己與劉邦相遇的地方。

在張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劉邦最終同意了張良的選擇。

功成便覺還山好,不待弓藏鳥盡時。

對于自己的一生,張良曾這樣總結:

家世相韓,不愛萬金,刺殺強秦,天下震動。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

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張良在功成名就之時,選擇功成身退,以優雅的轉身淡出了世人的視野,成就了自己完美的結局。

正當別人為了名利打打殺殺的時候,張良朝聞鳥鳴,暮享晚霞,日日與蒼生為伍,夜夜與琴書相伴。

如此生活,豈不快哉?

張良能功成身退,得益于他看淡世事的通達。

晚年之際,守一顆淡泊心,看淡來時滄桑,歸去自然無恙。

繁華三千,彈指一揮間,已成一抔黃沙。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我們朝著年少時遠望的目標出發,歷經滄桑。行至中年,已洞明世事,晚年隱去,淡泊即是歸宿。

張良用他的一生詮釋了老子這句話: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願我輩也如張良一樣:

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