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王安石:一個人的命運,藏在他的性格裡

佩珊 2021/12/15

北宋時期,江西臨川出了一位天才少年,他被人們稱為神童。

有一次,他翻閱《開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因做夢自己的筆上長出花後,就寫出了很多漂亮的文章,他很是羡慕和好奇。

于是,他向老師請教,這世上真有生花的筆?老師抱來一大捆筆,告訴他, 這是999支筆,其中有一支是生花的筆

他著急地問老師,如何才能找到那支生花的筆?

老師想考驗他的決心和耐力,就對他說,你只有鍥而不捨的堅持下去,才能找到那支生花的筆。

許多人都勸他放棄,但他固執的堅持,並堅信一定能找到生花的筆。

日積月累,他寫禿了一支又一支筆…….

那天,當他拿起第999支筆時,突然覺得文思泉湧,一揮而就寫成了一篇質量上乘的《策論》。

這位堅持而又固執的少年,就是王安石。

他用手中的筆,寫出了傳世的經典作品,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持變法運動,使北宋國富兵強;

他曾兩次被封相,又兩次被罷相;

他的一生波瀾壯闊,跌宕起伏。

然而無論境遇如何,王安石始終堅持初心,四個拗是他人生的底色,更是他做人做事最樸素的情懷。

不畏權貴

西元1042年,年僅21歲的王安石,榮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

才華出眾的他,得到了時任宰相—晏殊的賞識。

有一次,晏殊請大家吃完飯後,單獨留下王安石。

晏殊有意提攜王安石這位同鄉,就語重心長對他說, 你做人做事不要那麼「拗」,要寬容一些。

言外之意,是告誡他 要圓滑一些,才能更好地適應官場。如果換作別人,馬上就會諂媚迎合套近乎,借機攀上晏殊宰相這個高枝。

誰知王安石並不領情,他表現得很是淡定。

他不想為了討好任何人而放棄自己的想法,不管對方是誰。

又一次,王安石遇上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

歐陽修對王安石的才學早有耳聞,對他非常賞識。

他曾作詩稱讚王安石: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他把王安石的才華比作像李白、韓愈這樣優秀的人物,而且前途不可限量。

王安石聽完歐陽修的稱讚,卻表現得不以為意。

王安石固執地認為歐陽修並不真正了解他,他想告訴歐陽修自己的看法。

他在詩中寫道: 「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安敢望韓公」。

他自比孟子,將歐陽修比作韓愈,言外之意還說自己不敢高攀歐陽修。

在別人看來,王安石的「拗」,是不知天高地厚,更是不懂得通情達理。

其實,王安石的「拗」是剛正不阿,是不畏權貴;他敢痛快淋漓地表達心中的想法。

也正是王安石這種異于常人的執拗,承載了他日後變法的雄心壯志。

守住初心

王安石初入仕途時,便立下了 「矯世變俗」的志向。

他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常州知府等官職時,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政績卓然。

朝廷曾多次邀請王安石到京城做官,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拒絕了。人人趨之如騖的京官,在他眼中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 他只是為做事而做官,而不是為了名利去做官。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他在等待機會,等待可以讓他實現心中宏圖大志的一個平臺。

西元1067年,宋神宗繼位;46歲的王安石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一個是有著雄心壯志的少年君王,另一個是具有經天緯地之材的賢臣。他們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到了一起。兩人見面後,王安石對宋神宗提出的問題,均給出了滿意的答覆。

宋神宗堅信,王安石就是那個力挽狂瀾,可以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領軍人物。

宋神宗先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第二年又任命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並讓他全面主持變法運動。

王安石不負神宗厚望,在北宋的舞臺上,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彰顯出一名政治家獨特的魄力和風骨。

改革變法是一項空前巨大的工程,王安石帶領他的團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青苗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等一系列新法。

新法的推行觸犯了以朝中權貴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大反對。

甚至連昔日好友司馬光也公開站出來反對,他曾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勸他放棄新法。

面對重重阻力,王安石如磐石一般,屹立不倒。

他寫下赫赫有名的《答司馬諫議書》,表明自己變法的決心和立場。

只要是王安石認准的事情,任憑你用九頭牛來拉他,他也絕不會回頭。即使撞上南牆,他也會一條道走到底。

正是在他的固執堅持下,一年後,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加了數倍,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升,初步取得了「富國強兵」的效果。

天變不足懼

王安石的變法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是暗流湧動,瞬息萬變。

新法和保守派的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只要一有機會,保守派就會跳出來,在宋神宗面前進獻讒言,抵毀王安石的新法。

最初,是禦史中丞呂誨對王安石的變法進行猛烈抨擊。他說, 凡事都要順應天意,而新法恰恰是逆天的行為。瘟疫和災荒都是因為變法,上天給我們帶來的警示。

緊接著,當朝著名的理學家—程顥也上書說: 「天時未順,災異叢生,四方人心日益搖動,此皆陛下所當仰觀天意,俯察人事者。」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在封建社會,大家普遍認為 人與天,人與自然是一體,互相有聯繫和感應的,凡事都要順應天意,而不能背道而馳;否則就會有禍事降臨。

宋神宗有些猶豫不決,他問王安石,難道我們所做的真的讓上天發怒嗎?

王安石微微一笑,鎮定自若地回答, 天地運行自有其規律,與人事其實無關。

堯帝和湯帝都是古代的聖王,可堯在位時有連續九年的水災,最後還是大禹費盡天下之力才治服了水患。

你能因此說堯帝是昏君嗎?湯帝在位之時,連續七年國家大旱,也沒聽誰說這是上天警告湯帝啊!

宋神宗聽完王安石解釋後,不再懷疑新法的推行。

王安石只所以堅持到底,是因為他對變法有足夠的信心。他認為,只有變法才能拯救滿目瘡痍的朝廷,唯有變法才能使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

而他做官為相的本質就是「矯世變俗」,為了這一信念,他披肝瀝膽,義無反顧。

他始終是變法路上的英雄,他不怕得罪任何人,更不怕與天抗爭。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天變不足懼」。

淩寒獨自開

西元1074年春天,朝廷裡發生了一件大事,對新法產生了致命的打擊。

有位叫鄭俠的小官,向宋神宗進獻了一幅《流民圖》,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策劃。

當宋神宗看到《流民圖》中百姓的慘狀時,這位憂國憂民的君王,不由得潸然淚下。 朝中的保守派,借此機會上疏論新法的過失,並力諫罷相王安石。

宋神宗回到後宮,兩位太后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不停地向神宗哭訴 「王安石亂天下」的言詞。

四面楚歌,危機四伏。宋神宗開始動搖,在重重壓力之下,他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職,並暫停部分新法的實施。

王安石面對大起大落的人生考驗,並沒有哭天喊地,更沒有憤憤不平。他首先想到的是,等他走後,如何讓新法繼續發揮作用。他推薦前任宰相韓絳接替他的位置,曾經的手下呂惠卿為參知政事。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王安石置個人榮辱于不顧,他的心中裝得是家國天下,這也是他做人做事最樸素的情懷。

王安石離開後,朝中的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為了控制住居面,王安石于1075年二月,再次被宋神宗任命為宰相。

他在這個位置上兢兢業業,殫精竭慮,不敢有絲毫懈怠,即使身上的病痛不斷,他也咬牙扛著。

然愛子的突然離世,白髮人受黑髮人的打擊,讓他心灰意冷。

在他的再三請辭下,宋神宗同意他辭去宰相之職。

雖然王安石遠離了朝堂,可他的心卻留在朝堂上。他關注著朝局的變化,心裡默默祈願新法能夠順利推行。

然而命運的走向,卻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宋神宗去世後不久,新法便被一一廢除,連根拔起。

幾十年的心血毀于一旦,變法的成果付之東流。

王安石心中的目標豁然倒坍,他一病不起,鬱鬱而終。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變法雖然失敗,但王安石堅持變法的執著精神,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梁啟超稱讚王安石,說他的德行就像千萬頃湖泊一樣寬廣;他的氣節就像是萬仞高山一樣高尚。

王安石的一生,波瀾壯闊,跌宕起伏。

無論境遇如何,他始終是以錚錚鐵骨的形象示人。

他就是一株傲雪的梅花,不畏嚴寒冷峻,不向權貴低頭,

他的執拗是但盡吾力,不問前程,矢志不渝,九死不悔。

他以自己倔強的姿態盛開著,傳遞著執著的信念。

歷經一千年的風雨洗禮,他的風骨依舊—— 淩寒獨自開,唯有暗香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