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古代的女性多久洗一次澡?為什麼?歷史閲讀人 History Reader

佩珊 2022/01/13

古代民間女子一般2-3個月洗1次澡。

有一部分是去河裡露天洗,每次都提心吊膽,因為男女不分區。

其實,不是古人不愛洗澡,有2個原因,實在難以啟齒。

趙飛燕洗澡有很多花樣,結果皇帝的一句話,讓她鬱悶很久。

「洗澡」的最早記錄

古代最早關于洗澡的記載,出現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裡就有「 」和「 」的字眼。

此後, 《禮記》中對洗澡的 頻率、作用、注意事項都進行了規定。

比如說,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

《禮記·內則》: 「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比如,頭上有 瘡,就要洗頭髮;身上有瘡瘍,就要洗澡。

《禮記·檀弓》:「 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

除此以外, 《禮記》還特別指出,洗上半身的浴巾和洗下半身的浴巾分開,而且要求 男女必須分室洗浴。

《禮記·內則》:「 外內不共井,不共福浴。

換言之,曾經有過男女一起沐浴的傳統。

以上文獻記載都可以表明,古人對于洗澡,最開始是隨意的,等到後來,才慢慢有了規矩。

作為禮儀的「洗澡」

在古代,洗澡不僅是一種個人衛生的清潔,更是一種禮儀和社會功德。

面見上位者、進入聖地,都必須沐浴更衣,以表示尊重。

因此,到了漢朝時候,古代官員有了專門的洗澡假——每個月有5天的放假時間,專門讓官員去洗澡。

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來自《漢宮儀》)

這也是最早「 休沐」的來源。

在《說文解字》裡,對「洗」「沐」「浴」都做了解釋。

沐,就是要 洗頭髮;浴就是要 洗身體;洗就是 洗腳;澡就是 洗手

「沐,擢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說文解字》

由此可知,洗澡,在古代絕對是個大工程,否則絕不可能給官員放5天假去洗澡,也不可能做出這麼詳細的規定。

當然了,漢朝 為官做宰的基本都是男性同胞,關于洗澡的記錄也多是男子。

那麼古代女性的洗澡頻率是怎樣的呢?

古代女子洗澡,遠沒有男子方便。

她們洗澡的頻率會嚴重受到地位、個人習慣、生活地區等的影響。

1.地位高的貴族

在古代,地位高的女人,通常具備洗澡的條件, 一般洗澡頻率2到3天一次。

這類人主要是貴族女子,尤其是後宮妃嬪。

她們洗澡是為了清潔,更是為了吸引皇帝,她們把洗澡玩出了各種花樣。

趙飛燕

《飛燕外傳》中記載,漢稱帝每次來看趙飛燕姐妹時,她們幾乎都泡在太液池裡,上演鮮活美人圖。

而且,這太液池裡還放有西域香料,令人神往,漢稱帝止不住誇讚。

「後浴五蘊七香湯,踞通香沉水坐,燎降神百蘊香。婕妤浴豆蔻湯,傅露華百英粉。帝嘗私語樊嫕曰:‘後雖有異香,不若婕妤體自香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趙飛燕為了讓身上留下香氣,費盡心思地把香料放進洗澡水裡,然後自己泡在裡面。

結果,皇帝說了一句話,就讓趙飛燕很崩潰。

「異香不若體自香」 ——你身上的香味,再怎麼弄,都比不上妹妹趙合德的體香。

這話,換任何一個女子,估計都忍不了吧。

楊貴妃

和趙家姐妹媲美的,還有唐朝的 楊貴妃

唐玄宗後期,他基本不問國事,平時就和楊貴妃在宮裡

玩樂、泡澡,一到每天冬天10月份,他就帶著楊貴妃去驪山華清宮度假,直到第2年的4月份才會回來。

這期間,他們盡情享受 專供兩人溫泉浴池

當然,也有地位高的女人,洗澡只是因為自己愛乾淨,比如清朝太后慈禧。

慈禧

根據《宮女談往錄》記載,慈禧基本上 2-3天就要洗澡1次,並且每次都要 幾十個奴婢伺候,借助 一把特質的椅子,上半身和下半身分開洗,耗費 幾百條毛巾

關于椅子的樣式,《宮女談往錄》中也有記載,製作非常繁雜,而且還能向左或者向右旋轉。

「椅子 一尺來高, 四條腿很粗壯,共有 八條小龍附在腿子上,每條腿兩條龍,一條龍向下爬,一條龍向上爬。

椅子背是活動的,椅背上兩面都有插榫,能拿下來,又能向左或向右轉。

把椅子背放入插榫裡,開關一扣緊,就很牢靠了。

椅子很寬,但不長,為了老太後坐著安全,兩邊站人又方便,這是專為給老太后擦澡而設計製作的。

椅子下面還有個橫托板,是用來踩腳用的。」

用上這個椅子,慈禧可以全程不用動,就讓宮女幫自己完成洗澡這件事。

可見,在享受方面,我們還是比不過古人的。

2.普通民間女子

在古代,洗澡幾乎是貴族的特權。

有錢有權的女人,可以隨心所欲按照喜好洗澡,但是對于普通的民間女子來說,她們2-3個月都不一定能有機會洗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第一,洗澡的成本太高,一般人家沒條件。

宋朝以前,公共浴池尚未出現,普通人家的女子要想洗澡,基本都是用 浴桶

放在現在,浴桶算不上什麼稀罕玩意,但是在古代,大部分人家都 掙紮在溫飽線上,浴桶屬于輕奢品,一般家庭很少見到。

除了浴桶,熱水也是一個大問題。

古代沒有自來水、沒有煤氣,如果想要美美地洗上一桶熱水澡,至少 從河邊挑水往返幾十次,還要 去山上砍柴

萬一住在 北方缺水的地方,喝水都成問題,更不用說洗澡了。

到了宋朝之後, 公共浴池出現,洗澡的困難情況略有改善。

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有了「 浴室院」、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還有了「 香水行」。

一向不愛洗澡的 王安石,也被朋友按到了浴室,要求1-2個月洗一次。

《石林燕語》:「王荊公性不善緣飾,經歲不洗沐,衣服雖敝,亦不浣濯。與吳仲卿同為群牧判官, 時韓持國在館中,三數人尤厚善,因相約每一兩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

據說,王安石不愛洗澡到了什麼程度呢?頭上都長了蝨子了。

而大文學家蘇軾,也在《如夢令》中感歎自己去公共浴室搓背的經歷:

「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公共浴室的出現,方便了文人, 也方便了想要洗澡的民間女子

只不過,這樣的浴室,只出現在了大城市,能夠受惠的也只有住在城裡的女子。

當然了,也有少量膽大的女子,直接跑到河裡去洗澡,這樣就省下了浴盆、水和柴火。

明朝《永樂大典》中,就明確記載了這樣的狀況,即:

「萬里長江作浴盆。」

但是, 去河裡洗澡的女子,畢竟是少數

在貞潔觀念盛行的古代,河中沐浴 若是被男子發現了,恐怕就沒法見人了。

與其冒著這個風險,倒不如乾脆不洗。

這也是古代女子不經常洗澡,最難以啟齒的原因。

第二,洗澡容易要命。

古代的保暖措施,遠沒有現在發達,嬌弱女子洗澡,很容易感染風寒。

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冬天洗澡都容易感冒,更何況古代的醫療條件很不好,看診吃藥的價格,對于普通人家來說非常昂貴。

古代有很多人,因為洗澡感染風寒,一病不起,甚至一命嗚呼。

在這種狀況下,為了生命安全,古代女子也不會太頻繁洗澡。

她們最多隨便擦一擦,遮掩一下體味也就可以了。

畢竟,香和臭都是對比出來的,大家洗澡頻率相當,味道也不會差太遠。

當然,蘇麻拉姑作為孝莊的侍女,也是有洗澡條件的。

她不洗澡,主要是因為民族習慣。

蘇麻拉姑是蒙古人,而蒙古人一生只洗3次澡—— 出生、結婚、下葬

跟著孝莊進了北京後,生活條件改善,她才開始奢侈地一年洗一次。

野史記載,蘇麻拉姑每年只在除夕洗一次澡,而且,因為感覺浪費水,她每次都會把洗澡水全喝掉。

當然,也有人單純不愛洗澡。

比如說東晉的晉元帝,特別不愛洗澡,連續幾個月都不洗,最後因為腦袋臭得不行,才勉強洗了洗頭髮。

白居易也特別不愛洗澡,好不容易洗一次,還特別哀怨地寫了一首詩:

「經年不洗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

這首詩的意思,大概是在吐槽,洗個澡都把自己洗瘦了。

其實,別說我們古人了,歐洲中世紀更過分,她們以不洗澡為榮。

在中世紀的歐洲,醫生們普遍認為, 洗澡會降低免疫力,于是號召大家用幹毛巾擦臉,連洗頭都要萬分謹慎。

伊莉莎白算得上歐洲洗澡最勤快的女子了,因為她1個月就洗一次澡。

總體來說,對于有錢有權的女人來說,她們洗澡的頻率完全隨心所欲,玩出各種花樣也無所謂;

而對于普通人家的女子來說,要想洗澡,基本只能是逢年過節、出生結婚的大日。

如果幸運地住在有公共浴室的城市,民間女子也能2-3個月洗1次澡。

至于體味問題——古代談婚論嫁,不是要求門當戶對嗎?

如果經濟條件差不多,洗澡頻率估計也差不多,體味程度也大體相當。

既然大家都一樣,那就無所謂難聞不難聞的問題了吧。

你說呢?歡迎留言。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