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一代醇儒」曾鞏: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佩珊 2021/12/08

在中華歷史上,「唐宋八大家」因為才情而美名盛傳。

他們中, 有享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的韓愈,有詩為「空中之音」雅稱的王安石,有「凝煉老泉,豪放東坡,沖雅穎濱」的三蘇,有寫成千古名篇《醉翁亭記》的歐陽修,有寫出絕句佳作《江雪》的柳宗元。

在精英薈萃、群星閃耀的八大家中,還有一個人似乎並不奪目。

那時,他沒有響亮的名號,也沒有傳奇的經歷,更沒有顯赫的官職。

他就是八大家中最不起眼的曾鞏。

但是因為純正的文品、寬厚的人品和清廉的官品,這位千年醇儒一直被世人所崇敬。

君子儒,文品無華

曾鞏出生于儒學世家,天資聰穎,年幼時便記憶超群,出口成章,是十裡八鄉有名的神童。

後來入太學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政見,曾鞏給當時的文壇泰斗歐陽修寫了一篇《時務策》,頗得賞識。

于是,他就成了歐陽修的學生。

只不過,他擅長策論,並不適應輕時文而重詩賦的風格,所以多次考試都名落孫山。

在父親去世後,家境瞬間衰落,曾家大小十餘口的養家重任便落到了曾鞏身上。

曾鞏 只能輟學回家種田,孝順的侍奉繼母,認真的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一面辛苦種地維持生計, 一面照顧一大家子,一面自己繼續刻苦讀書,一面承擔起教導弟弟、妹夫的重擔。這樣的辛苦可想而知。

這樣的日子,曾鞏堅持了十多年。

生活的困頓、家務的繁重讓他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以致多年科舉失利。

他遍嘗生活的艱辛,還一度被鄉人嘲笑。

曾鞏和家中兄弟一同去參加科舉,無奈雙雙落榜。屢戰屢敗後,村裡的人就編了順口溜來嘲笑他們: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

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人生寥落至此,他不曾懈怠,仍然扛起了一家人的生計,同時謹記老師歐陽修的教導, 「廣其學,堅其守,勵其志」

後來,歐陽修主持會試,一改奢華浮靡文風,曾鞏高中進士。

而且,更讓人欣喜的是,他教育出的兩個弟弟、一個堂弟和兩個妹夫同時中舉。

曾家一門六進士,一時間震驚朝野,傳為美談。

縱然曾鞏早年的生活很是坎坷,學習卻一直沒有落下。

他多年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還帶領族人步入了仕途,也算了卻了一樁心願。

也正因為他一步一個腳印的人生經歷,他寫的詩歌和散文也兼具樸實無華和直白通透的特點。

他在文中寫普通之物,寫尋常之景,卻句句是哲理,句句有深意,總能達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王安石對曾鞏的文大為欣賞: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在眾多古文大家中,朱熹對曾鞏也尤為推崇。他曾說: 「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歎,何世之知公淺也」。

而南宋史學家呂祖謙在編選《古文關鍵》時,不選王安石的作品,唯獨鍾愛曾鞏的文章,足以見得曾鞏的文學造詣非同尋常。

他勤學苦讀,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北宋文壇佔據了一席之地,同時也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等到明朝時,曾鞏的文章更是得到了朝廷的認可,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更是深受其影響。

可謂曾鞏一人,影響了明清兩朝文人。

也是因為八股文有利有弊,名聲不佳,所以導致曾鞏的文章也很少流傳,故名氣不及其他唐宋八大家。

曾鞏唯一傳世法帖《局事帖》(2007被拍賣約10億臺幣)

曾子有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一個有理想的人,需要有宏大的襟懷和堅韌的品格,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曾鞏便是如此。即便前路漫漫,坎坷無數,他也沒有消極頹廢,而是攻堅克難,直至成功的彼岸。

性坦蕩,人品無私

曾鞏的科舉之路雖然不順,但卻在求學過程中,因為學識和修養而結識了王安石、范仲淹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

縱然曾鞏屢試不中,他們卻不介意地位的懸殊,還與他傾心相交。自然,朋友之間的這份情誼,曾鞏銘記于心。

范仲淹改革失敗後,退到地方做官,曾鞏專門寫了一封勉勵的信:

事之有天下非之,君子非之,而閣下獨曰是者;天下是之,君子是之,而閣下獨曰非者。及其既也,君子皆自以為不及,天下亦曰范公之守是也。

他並不是有意奉承,而是實事求是地陳述自己的想法。他認為范仲淹的做法是正確的,即便變法失敗,也要堅守自己的風骨和原則。

除此之外,曾鞏還曾向朝廷重臣推薦王安石。

當時,曾鞏還是落榜生,王安石早就中了進士,且已被派到地方做官。

曾鞏卻認為王安石的文章和為人都堪稱一流,不該屈于此位。于是,他給翰林學士蔡襄寫信,提及王安石的才華,還把他的文章抄了一卷連信一同寄去。

但是他覺得這還不夠,又給自己的老師歐陽修寫信,希望老師能舉薦王安石,好讓他早日去京城做官,一展才華。

之後,曾鞏去滁州看望歐陽修,還當面提及此事。在曾鞏的一再堅持下,歐陽修對王安石伸出了橄欖枝。

曾鞏馬上給王安石寫信,讓他抽出時間和歐陽修見上一面,好讓歐陽修了解他。

在這之前,曾鞏進京時與王安石一見如故,他便認為王安石是天下之才,所以才出于公心去舉薦他。

正如他在給歐陽修的信中所說:「蓋喜得天下之材,而任聖人之道,與世之務。」

他人在偏僻鄉野,卻心系廟宇高堂,不僅見得他的眼界之廣之深,也可見其心性之純之善。

所以說,在他身上,有一股很難得的純正的書生氣。

古往今來,一個落榜生再三舉薦一個中榜生實屬罕見,也足以見其心胸的寬廣。

常言道:「心底無私天地寬,人到無求品自高。」

一個人無私坦蕩、心地光芒、行事磊落、與人為善,自然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曾鞏就是這樣的人。

對別人坦誠相待,對朋友傾力相助,他的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也正是因為此,縱使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名氣不大,卻為後世稱頌至今。

知人性,官品無濁

曾鞏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官員。

中了進士的曾鞏出任越州 (今紹興)通判時,當地發生了饑荒,老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

日常的糧食儲備不足,鄉下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裡來買糧食,這該如何是好?

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苦苦思慮後終于想出了一個對策。

他安排手下人到處張貼告示,要求富人如實申報家中糧食的數量,然後要求富人出售糧食 賣給百姓,從而使饑民就近買到糧食,解決了燃眉之急。而富人也不至于以此怨恨,故而法令能得以持續實施。

他的名篇《越州趙公救災記》,樸實廢話少,實打實的救災乾貨,堪稱一本地方政府工作手冊。

讓人充分受到一個優秀地方官員在災情時的表現:規劃得當,執行得力,策略有方,領導有擔當,且充滿人性關懷。

他在福州(今福州),

由于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擾亂了市場,導致菜價越來越低,以種菜為業的菜農賣不掉菜,收入大減。

他立刻取消了朝廷撥給的「職田」(權屬國家的固定田產),保障了菜農的利益。

他同時提出一個非常鮮明的觀點, 當官不能與民爭利。

後來,擔任齊州 (今濟南)知州時,曾鞏又碰到了特別棘手的事情。

有個周姓人家的兒子平日裡在鄉間驕縱霸道,百姓們怨聲載道。也因為他與很多權貴有盤根錯節的關係,前幾任官吏都不敢追究。

但是曾鞏卻不以為意,他知道實情後立馬派人調查,在確認欺淩一事屬實後,果斷下令逮捕了他,並根據法律給予相應的懲罰。

他雷厲風行的舉措剷除了黑惡勢力,百姓們無不拍手稱快。

不久,章丘縣有一夥人集結成「霸王社」,無惡不作。

曾鞏這次沒有正面出擊,而是選擇了迂回戰術。

他組織百姓在各個村莊站崗放哨,一旦發現「霸王社」的成員,立馬擊鼓轉告,然後集中力量共同把盜賊擒獲。

幾次行動下來,「霸王社」損失慘重,士氣大減。其中有個叫葛友的傢夥實在經受不住這樣的壓力,便主動自首了。

「霸王社」其他成員也在觀望,想看看曾鞏會怎樣處罰他們的同夥。

哪曾想,曾鞏不僅好酒好菜地招待葛友,還送了他很多禮物。消息一經傳出,「霸王社」裡的很多人都去官府自首。

很快,這個團夥就解散了,老百姓們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

除了擅長鋤奸鏟惡,曾鞏還是個治水的能手。

齊州是著名的泉城,地勢南高北低,恰逢夏季多雨時,南部的山洪連同泉水都往北匯流,造成了水患。

對水利頗有研究的曾鞏在進行實地考察後,決定在為疏導大明湖水而開掘的匯波渠上修建北水門。

他利用原有的城門,在兩岸壘砌石頭,中間設置閘門,並根據季節適時開關,這一舉措解決了齊州多年的水患問題。

後人們曾在大明湖北門安置了反映曾鞏政績畫像的影壁,兩側題詞為 「北渚雲飛,濼水曆山迎帝子;明湖波淨,蓮歌漁唱念曾公。」由此可見,曾鞏在齊州的功績深得民心。

後來,好友王安石擔任宰相並推動「王安石變法」。

曾鞏以一名地方官員的身份,進行支持。 曾鞏不是無原則支持,而是將變法措施,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新法中對民計民生有利的地方,摒棄新法中有明顯弊病的條文。

老子曾在《道德經》言「上善若水」, 認為君子在為人處世時,能夠像水一般,就度時而變:該堅硬的時候,不懼一切,就像猛浪一般洶湧;該柔和的時候,就像大海一般包容萬物。此處,用來詮釋曾鞏再貼切不過的了。

《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孔夫子認為,君子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也就是把握準確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過份,「過猶不及」。此處,用來詮釋曾鞏也再貼切不過的了。

曾鞏懂時勢,知人心,四兩撥千斤又能秉公執法,較之好友范仲淹、王安石,不失為外圓內方的君子能臣。

功德圓滿

蘇洵、蘇軾、蘇轍,八個席位一家子占了三個, 三蘇 的名號響徹整個華夏大地。

因為有他們三個,我們的國文課本多了好幾頁,三蘇更是成為家庭教育的典范。

但說到家庭教育,曾鞏一門則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77年間曾家出了進士19位。最有名氣的就是「南豐七曾」。

曾布,官至宰相;

曾肇,歷任吏、戶、刑、禮四部侍郎;

曾紆,著名散文家、詩人、書法家;

曾紘,著名評論家;

曾協,知州;

曾敦,知州;

而曾鞏,也是在多個地方,做過多年知州,還想當過史官。

陳師道曾寫:「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

一句詩,道出了後人對純儒守正的曾鞏的崇敬之意。

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行文作詩,曾鞏都始終堅守著讀書人的操守。

他的文品嚴謹務實,端正規范,沒有華麗虛無的辭藻;

他的人品高尚純正,重情重義,沒有損人利己的私心;

他的官品清廉正派,剛直坦率,沒有偏袒佑護的作派。

他是一位耿介公正的地方官,也是一位溫和純淨的文學家。

沒有青雲直上的宦海生涯,沒有光彩照人的人生閱歷,沒有奇絕瑰麗的篇章,始終波瀾不驚的他卻同樣博得了稀世美名。

只是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是以自己的質樸醇厚和堅韌率真留下了千古佳話。

一生謙和正派、勤勤懇懇的曾鞏踏實地行走在天地間,堅定地守護自己的志向,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