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原來,這就是「攀比效應」(好文)

宣月 2022/08/16

在經濟學上,有一種心理叫做 「攀比效應」 ,它是指當某一種商品的需求較高時,消費者會做出從眾的購買行為,這也被稱為「趕浪潮」和「趕時髦」。

最為明顯的,就是手機和化妝品。

每當一款新的手機出現和化妝品知名度的上升,消費者都會趨之若鶩地購買。

其實很多人買蘋果手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有調查資料表明:在高端手機的使用者中,使用華為高端產品的的使用者大多為中青年男士,高學歷、高管、老闆。

而使用iPhone系列的的使用者大多為白領、學生、企業員工,以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居民。

其實很多人用蘋果手機除了好用之外,更多是為了一種虛榮感。

部分深陷「攀比效應」中不能自拔的人,看到別人都在用蘋果手機的時候,你不用就感覺低人一等,就會覺得很不舒服。

當然蘋果手機的行銷顯然也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心理。

這也就是說在消費時,個體偏好不僅與自己的消費量有關,也與他人的消費水準有關。

消費攀比是 消費者 對他人消費水準的一種攀比行為,消費者的消費水準受相對消費水準的影響,攀比效應是一種 外部效應

曾經看到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希望你過得好的朋友,不一定希望你過得比他好。

這其實就是對人與人之間「攀比效應」的最好詮釋。

很多時候我發現,我們最喜歡的是和身邊的人進行比較,和親戚朋友進行比較。

我曾在 跑步機效應

裡面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們應該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比較好?

「跑步機效應」:我們應該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

也提出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回答:那就是和與你差距比較大的人交朋友。

因為經濟收入差不多的人更容易陷入「攀比效應」。

所以與你差距比較大的人交朋友才能盡可能避免攀比效應的負面影響,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時候一個漂亮女生的閨蜜往往會是不怎麼漂亮的。

當然我們必不可少的會有一些和自己收入水準和社會地位差不多的朋友。

為了避免一些攀比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要學會低調。

不要以為什麼樣的好消息都能告訴你的朋友,因為這會激發別人心中的攀比效應。

也不要過度炫耀自己擁有的某種東西,特別是當你的朋友無法輕易去獲得這件東西的時候。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這麼寫道: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于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美國作家丹·格林伯格也說過:「如果你想過上悲慘生活的話,就去跟人比較吧。」

比較得來的快樂是短暫的,從中帶來的痛苦卻是永恆的,因為總有人比你強,比你優秀,比你過得滋潤。

攀比也可以有正面的攀比也有負面的攀比。

如果我們與其他人比上進,比讀書更多,運動更多,那這就是好的攀比。

但是我們大多人往往是容易陷入負面的攀比效應,傾向于嫉妒、好面子,養成這種行為模式的人,只會越來越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中無法自拔。

想要避免陷入負面的攀比效應中我們應該意識到兩點:

一是我們應該攀比的是過去的自己,昨天的自己。

攀比的本質,是我們只記得和別人比較,卻忽略了,最應該超越的,是過去的自己。

遠離攀比,我們要學會把思維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進步上。

要養成這個習慣,我們應該是每一天或者每隔一段時間,靜下來思考,自己那些能力提升了,那些能力退步,我們怎樣才能獲得更大的成長。

通過總結自己的成長和經驗,這樣堅持下來,我們的思維就會從和別人攀比變成和昨天的自己攀比,做到把攀比效應發揮到正向的迴圈中去。

二是消費比別人高並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消費超過身邊的人,吃穿住用超過身邊的人,或許是我們獲得幸福的一種方式。

但總是通過攀比來獲得的幸福並不是真正的幸福。

這種幸福感來得快,去得也快。

真正的幸福是來源于我們內心的深處,我們應該學會的是幸福的能力。

就像我們在「 幸福遞減定律」裡面提到的:

「幸福遞減定律」:究竟怎麼樣才能獲得幸福?

從當下的事物中獲得 內心 的平靜和發自心底的會心一笑, 才是真正的 幸福的能力。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