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宋太祖」趙匡胤:真正有智慧的人,手段都很「軟」

佩珊 2021/12/14

在歷史上,王朝的更迭,免不了流血和殺戮。

能通過和平過度的方式,實現政權交接的少之又少。

但曾經有這樣一個君王,不費一兵一卒,一刀一劍,就完成了江山易主,朝綱轉變。

而打破這一常規的,就是大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他一件「黃袍加身」,結束了一個時代的分裂;

一杯「濁酒在席」,輕鬆拿回了兵權,完成了一個王朝的鞏固;

一卷書籍在手,「文以靖國」,就把一個王朝推向了繁榮;

被陳寅恪先生讚譽為:「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

不按常理出牌,以最小的代價,完成了最大的轉變。

趙匡胤這種做事態度,真是太值得借鑒了。

「黃袍加身」

自我最強大的時候,運氣最好

趙匡胤出生于西元927年,洛陽的夾馬營中,是個馬上皇帝。

歷代帝王大都有一段被神化的出身,趙匡胤也不例外。

據說,他降生之時紅光滿屋,異香縈室,身上閃著金光,並持續了三天之久。

天降異象,必是異人,周圍的人都視趙匡胤為神人,認為他將來必有一番成就。

果然,趙匡胤學什麼會什麼,並且膽量很大,舉止豪放,善于結交,很快就在同齡人中成為翹楚。

但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

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發,換皇帝跟換衣服一樣頻繁。

他的父親在戰亂中職務幾次變動,薪俸越來越少。趙匡胤兄弟姐妹又多,他小時候的生活一度非常艱難。

體驗過艱辛,趙匡胤非常勵志,不停改變自己,尋找機遇。

直到有一天,四處遊蕩的時候遇見了一位擅長看相的老和尚,才命運改轍。

老和尚說: 「我資助你一些錢,你向北走,會有奇遇。」

趙匡胤半信半疑,結果趕周太祖郭威的大軍征討李守真,便應募到了軍中。

軍隊是個締造傳奇的地方,只要敢于拼殺,展現實力和威信,想要升職不難。

趙匡胤有勇有謀,很快就成為了軍官。

他治理軍隊非常嚴格。

有一次,他父親帶著軍隊從他的屬地經過,因為天色晚了也被他拒之門外。

他對父親說: 「父子雖然親近,但是城門的開合是國家的大事,我不能違規操作!」

這樣的行為令將士們很佩服,趙匡胤的威望越來越高。 他因此與大周的重要將領楊光義、石守信、王審琦、趙普等人結拜。

不久,這成為他逆襲的基石。

一次,周世宗柴榮帶著軍隊在高平作戰,負責衝鋒的指揮,在戰爭剛打響的時候

就嚇得臨陣脫逃了。

趙匡胤見事情危急,就振臂高呼: 「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

不但帶領手底下的親信拼命殺出重圍,還不顧左臂被弓箭射中,沖到敵軍城門縱火,讓軍隊士氣大振,扭轉了敗局。

力挽狂瀾,趙匡胤得到皇帝信任。

後來,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登基,趙匡胤升任御前點檢。

當時京中盛傳,「點檢作天子」,很多人認為周恭帝年幼,不堪大任,于是蠢蠢欲動。

後周的將士們開始私下謀劃,想推舉一位文韜武略的卓越之人成為新的統帥。

恰巧,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趙匡胤被任命為迎敵的主帥。

他的親信就蠱惑周圍的人說:

「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軍心就此搖動,將士們都極為認可趙匡胤。

就在軍隊夜宿的陳橋驛, 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發動了 「陳橋兵變」,被推上了歷史舞臺。

修煉自己,成就未來。

所有的奇跡,都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趙匡胤早就用自己的品格征服了將士,自然水到渠成,成為了皇帝的最佳人選。

「杯酒釋兵權」

以柔剋剛的時候,代價最小

諸葛亮有言: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強者不悍,智者善柔。

趙匡胤是個智慧的人,被推舉為最高首領,也沒有衝昏頭腦。

他非常清楚在大敵壓境的情況下,內訌得不償失。

于是,他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對周圍擁立的人說: 「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聽我的命令,我就當,不聽我就不當。」

這種柔軟的態度,激起了所有將領的堅定之心,都紛紛表態: 「惟命是從。」

于是趙匡胤宣佈了三個決定:

「善待後周的太后和幼主,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淩,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

總結一下就是,不要歷代纂位人血洗前朝的套路, 和平交接權力

讓皇帝降職為王爺,全盤接受他的工作班底,讓大家在原來的職位上,該幹嘛幹嘛,只換皇帝一個人。

這真是古今少有,大家對趙匡胤的開創性讚賞不已。

所以,趙匡胤繼位後, 雖然朝中也有後周的鐵杆粉絲,為其鳴不平發動叛亂,卻因為缺乏最廣泛的支持者,都沒有掀起大風浪

而趙匡胤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國家統一上,不停兼併、征討,最終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

這時候,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面臨著另一個頭疼的問題,如何安置一起打天下功臣元老們。

這些人打天下是好手,治天下卻不行,還潛在著擁兵自重的危害,必須被裁減掉。

趙匡胤也沒有按照歷史套路把功臣們一個個殺掉,而是低下身段, 準備了一桌宴席,讓他們自己像范蠡一樣,懂得功成身退。

在酒宴上,趙匡胤推心置腹地說,非常感謝部將的鼎力支持。

但是做皇帝太難了,整個夜晚都不敢安心睡覺,很擔心有人重演黃袍加身的戲碼,引發國家動盪。

功臣們非常驚駭,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言外之意,于是跪地痛哭流涕,表達自己的衷心,很害怕當場被卸磨殺驢。

趙匡胤讓他們起來,又繼續說:

「不如你們交出兵權,擇好田好地,為子孫多立產業,我們能結為親家的就結為親家,能當官的就當個清閒點的官,吃吃喝喝,頤養天年。」

話說得到這個份上,沒了退路,功臣們回家後權衡利弊,上繳了自己的軍隊管理權。

解決問題的方式,決定了最後的結局。

能坐下來,通過溝通的方式拿回權力,減少了殺戮,讓雙方利益都得到了妥善成全,真是至高境界。

趙匡胤用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文以靖國」

思想開拓的時候,成果最大

魯巴金曾經說過: 「讀書能在別人的思想之下,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思想。」

趙匡胤之所以活得如此清醒,與他愛讀書有很大關係。

年少之時,他就手不釋卷,戰爭過程中也在搜羅書籍,供自己閱讀。

有這樣一個關于趙匡胤的軼聞,說有一次大戰以後,有人看到趙匡胤拉了幾車東西到了自己的營帳,就舉報他私藏金銀財寶。

周世宗柴榮馬上派人檢查,卻發現所謂的 「財寶」,居然是幾千卷書籍,就大惑不解地問趙匡胤: 「你一個武將,搜集這麼多書幹什麼!」

趙匡胤回答說:

「我沒有良策貢獻陛下的時候,就通過多讀書,增加見識。」

當時的時代,自安史之亂以來,一直被 「武夫治國」的思維主宰,才有了200年的動盪。

有了閱讀,趙匡胤能夠看高時代,更具開拓性。

他曾寫過一首題為《詠初日》的詩: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很形象地表達了自己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自然也能夠看清, 統一國家離不開武力,想要把國家治理好,單靠武力難以維持,必須要借助文臣的力量。

所以, 他在國家管理上任用讀書人做宰相,推行「文以靖國」,尊重孔孟,制定了「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趙匡胤總是鼓勵文臣武將多讀書,以彌補不足。

他的宰相趙普出身貧農,就在他的鼓勵下,下朝以後關門閱讀孔子的《論語》。

自此誕生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

能夠籠絡人心是不容易的,能夠征服人心更難,能夠讓一個國家的人心安下來,就需要當權者從思想上去引導。

重視人心教化,也就更能推動百姓安居樂業。

所以趙匡胤的以文治國,讓百姓得以在連年戰亂後,休養生息。

這讓大宋朝迅速繁榮崛起,並出現了 「建隆之治」的景觀。

但趙匡胤的開局精彩,結局卻很突兀。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年僅50歲的趙匡胤,在和弟弟宋太宗趙光義飲酒後的第二天,暴斃宮中。

因為去世突然,他的死因成了千古之謎,有人說他是中毒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被利刃所傷。

隨著時間走遠,真相早就沉埋,唯有他一生的做事方式還在熠熠閃光:

蠻橫用力,永遠不如智慧的解決問題。

人必須時刻具備一種「創新思維」,根據當下的實際情況,作出最適合的決斷。

高光時刻謹慎,危急時刻勇氣,決斷時刻清醒,打破固有模式,呈現最新的格局。

且讓我們突破陳規,開創新局,成為這個時代最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