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為什麼李治會迷戀武則天?讓她從庶母一躍成爲皇后,乃至女皇?歷史閲讀人 History Reader

佩珊 2022/01/20

說李治「迷戀」武則天也許不太合適,我認為用「需要」更恰當。

武則天既是李治的皇后,更是他的政治盟友。

在我們的觀念中,在女色方面投入過多精力的,大多是昏君。

但李治卻顯然不符合這一概念,他立父親的妃子為皇后、養成了古代唯一女皇帝這件事可謂家喻戶曉, 但很少有人會關注到他在位期間勤政為民、將唐朝疆域推向極致的文韜武略。

招人非議的感情生活、「妻管嚴」VS頗有作為的帝王,看似矛盾的元素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看似不可理喻。

但如果我們拋開帝王這一角色,把李治當成一個正常人,結合他的人生成長經歷,也許會理解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李治的童年

有人關注過李治的童年嗎?

唐太宗李世民和結髮妻子長孫皇后一共生了三個兒子:

李承乾、李泰、李治(其他妃子的暫且不論)。

作為老三,李治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說他幸運,是因為他出生于西元628年,這一年,李世民早已走出玄武門之變,正在大展拳腳、皇帝之位無比穩固;

李治生來就是皇子,不用像自己哥哥當初那樣,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戰戰兢兢、朝不保夕;

但李治也很不幸,他年僅8歲時,慈愛而嚴格、被稱為「一代賢後」的母親就去世了;

兩個親哥哥則已經成年(分別是19、18歲),心理承受能力相對好得多。

而雄才大略的父親李世民,此時正忙于處理王朝的一系列問題,在對子女的關愛方面顯然無法與妻子相比。

皇家是現實而無情的,聰明伶俐的李承乾、李泰紛紛各顯神通博得父親的喜愛;

庶出的李恪也獲得了李世民的青眼,獲贊「英果類我」

相比較之下,年幼的李治就顯得太過于默默無聞了,《舊唐書》只是記載他在母親去世時「哀慕感動左右」;

對于他的性格,則出自群臣的那句評價:「晉王仁孝」。

同為李世民、長孫皇后所生的兒子,李治在性格上為什麼跟他兩位野心勃勃、聰明透頂、性格強悍的哥哥完全不同呢?

除了遺傳因素,人的性格養成,極易受到成長環境的塑造,幼年時期缺失母愛、父親無暇關注、兄長忙于爭權,也許正是李治仁愛、「懦弱」性格的成因

(之所以用引號,是因為後來的事實證明,李治的懦弱只是表像)

但低調的人往往是幸運的,當李承乾、李泰的爭儲事件愈演愈烈、幾乎重演玄武門事變時,唯一清白的嫡皇子在舅舅長孫無忌的鼎力支持下成了熱門人選;

而對于這個結果,滿朝六品以上文武官員的態度也驚人的一致:

「眾皆歡呼曰:‘晉王仁孝,當為嗣’。」

這一場景其實挺耐人尋味。

為什麼李承乾、李泰失去立儲的機會,滿朝文武會如此開心?

這也不難理解,作為伴君如伴虎的人臣,你是願意服務一個強勢、霸氣的帝王,還是更希望和一位性格柔和、甚至軟弱的共事?

對于那些一心想成為伊尹、霍光似人物的大臣來說,看似容易掌控的李治,顯然比跟李世民性格頗為相似的李泰、李恪更加理想(即使李恪拋去楊廣外孫的身份,他也沒什麼機會當太子)

因此,這意味著李治今後的人設早已被確定:仁主,容易相處(好控制)

原本默默無聞、幾乎沒有立儲可能的李治,如今幾乎白白撿到太子之位,成了朝野關注的焦點,他的心路歷程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 在皇權至高無上、擁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時代,沒有人能抵抗至尊寶座的誘惑。

而對于這個幾乎是唯一儲君人選的兒子,李世民也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不僅手把手教其理政, 甚至還專門編寫了《帝范》一書,把自己的帝王權術、為政心得、治國技巧傾囊相授。

在人事框架方面,李世民為兒子打點得更加周到細緻:

安排長孫無忌、褚遂良、李世勣為文武輔政大臣,這三人經驗豐富、能力突出、忠心耿耿,長孫無忌還是李治的舅舅;

而為了讓兒子掌控當時在世的第一名將李世勣,李世民還煞費苦心地把其貶職,以測試其忠誠度和眼力勁。

在安排好一切後,臨終前的李世民還叫來自己留下的班底、當面叮囑,他安撫痛哭流涕的兒子李治:

「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對輔政大臣們,他則飽含期待:「朕今悉以後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

這句話是不是可以這麼解讀: 我的兒子跟我不一樣,他為人老實忠厚,不會把你們怎麼樣的,但你們也休想欺負他。

李世民也許認為兒子承擔不起自己的家業,所以如此勞心費力打點好一切,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但事實的走向沒有按照李世民的規劃來。

為人仁孝的李治,為什麼會在李世民生病期間勾搭武才人,光從史料很難得知。

但在心理學上來說,面對強勢父母,那些看似順從的孩子,往往會有逆反心理;

而挑戰父權的最好途徑之一,就是染指父親的特殊領地(類似于動物世界)。

聰明絕頂、情商極高的武氏,很好地滿足了李治的心理。

即位初期的大唐君臣,一如李世民所希望的那樣:

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同心協力輔政李治,事無巨細、悉心處理;

而李治對倆人也極為尊重有禮,幾乎言聽計從,甚至有時這兩位老臣不怎麼注意方式態度,他也仍舊客客氣氣。

因此,史書稱,李治在為初期: 「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李治面臨的人事架構、治國政策都是父親留下的, 他會不會安于現狀,接受自己「撿現成、吃老本」的人設呢?

他就這麼願意當一個被輔政大臣們幾乎架空的皇帝?

我們可以結合接下來的事件加以猜測。

大權在握的長孫無忌表現得越來越不合規矩。

李治在位的第二年(西元651年),曾向宰相們確認一件事: 「聽說在你們的官署,官員們互相看臉色辦事,大多不怎麼公正啊。」

長孫無忌答道: 「有是有,但還不至于徇情枉法;至于說照顧人情,恐怕陛下您也不敢說沒做過吧!」言下之意,你別管這麼多。

對于李治作何反應,史書中只是說 「無忌以元舅身份輔佐朝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

,但對于長孫無忌這種赤裸裸的包庇下屬、收買人心,有結黨營私嫌疑的言行,任何頭腦正常的帝王都會心生警惕。

更糟糕的是,到了西元652年,為了鞏固權位、剷除異己,長孫無忌借著房遺愛(房玄齡之子)涉嫌謀反事件,羅織罪名, 陷害了與自己有過節的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

李恪文武全才,在朝野頗有聲望,被長孫無忌視為威脅;

李道宗更是無辜,作為一名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宗室名將,他幾乎沒有任何過錯,僅僅是由于跟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關係不佳而已。

在這個過程中,唐高宗李治曾出面要求保住李恪一命,但被大臣拒絕,其內心的感受不難猜測。

但這時的李治仍舊隱忍,畢竟對方是依託關隴貴族強大影響力的輔政大臣,若沒有合適的突破口就對他們動手,也許只會適得其反。

而改立皇后,無疑是一個最合適的契機。

罷黜王皇后

西元654年底,李治下定決心廢除王皇后、改立武氏,出于「畏大臣不從」,即擔心大臣們反對,他帶著武氏,加上十多車金銀財寶,親自登門拜訪長孫無忌,並且許諾封對方寵妾所生的仨兒子都為朝散大夫,只希望換得這位親舅舅的支持。

然而,他們得來的只是長孫無忌的反對。

後來武氏安排多人上門勸說,也都被長孫無忌嚴詞拒絕;

到了下一年,李治多次召見李勣、褚遂良等老臣,但雙方仍談不到一起。

李治的理由很充分:

首先,王皇后不育,若大唐太子生母不是皇后,必定生亂;

其次,王皇后涉嫌悶死武氏新出生女兒(史書記載,是武氏自己幹的,為了栽贓),心狠手辣之輩不配母儀天下。

客觀而言,這些理由很有道理。

但輔政大臣們反對的理由則很簡單粗暴,就像褚遂良說的那樣:

皇后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

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

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后未聞有過,豈可輕廢!

王皇后出自名門,祖上乃西魏名將王思政,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關隴集團」的成員;

王皇后是先帝李世民欽定的兒媳婦。

所以他們極力反對改立皇后的出發點很簡單: 「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

不敢為了配合陛下,而違背先帝的意思。

這個意思很明顯了:這是赤裸裸的以關隴集團利益為上、以先帝李世民的口諭為尊,而全然不顧眼前這位名正言順的皇帝。

很顯然,改立皇后一事已經變了味, 從一件簡單的家事,變成了李治與先帝老臣、關隴貴族之間的博弈。

而相比較之下,此時的李治是勢單力薄的,但政治觸覺敏銳的武后已經察覺了這一點, 她極力拉攏非關隴集團的禮部尚書許敬宗、禦義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中書舍人李義府等人,同時李治也獲得了輔政大臣之一李世勣的支持。

最終,李治終于如願以償,強行按照自己的意願立武氏為後,面對長期像看管孩子一樣對待自己的先帝老臣,他終于初步扳回了局面。

接下來的李治趁熱打鐵,在武后的協助下, 關隴貴族的帶頭人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被除掉,皇權逐漸被收回

而武則天在這場鬥爭中展現出來的成熟政治素質也被李治大加讚賞。

後來,當李治因家族遺傳的風疾頻繁發作難以正常處理政務時,妻子武后成了代替自己的頭號人選,畢竟要對抗根深蒂固的傳統貴族,沒有更可靠的人足以勝任。 而武則天對各項事務的處理意見,跟李治本人幾乎完全吻合,就這樣,李治在位時期,逐漸形成了二聖並立的局面。

我們可以這樣看待李治與武則天的關係:

在前期,可能是出于對父權的反抗,長期壓抑的李治才與後宮的武才人產生了瓜葛;

在即位後,為了對抗長孫無忌代表的關隴集團、收回皇權,李治與政治才能傑出的妻子武后結成了同盟,他們任用山東人士、推行科舉制。

最終,在北周、隋朝、初唐時期舉足輕重的關隴貴族,逐漸被稀釋出了政治舞臺。

至于後來武則天殘害宗室、幾乎顛覆李氏江山,這是後話了,如果站在李治的視角來看,作為一個孤獨的奮鬥者他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