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蘇軾:順境善待別人,逆境善待自己

佩珊 2021/12/12

人生重要的不是處境,而是心境。

錢鐘書曾說:

「得勢時,把別人當人,告誡自己有所不為;失勢時,把自己當人,提醒自己終有所為。」

人這一生,際遇跌宕往往一念之間。

一個人的成熟,不在于經歷過什麼,而在于面對不同經歷時的態度。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順境善待別人,逆境善待自己。

順境善待別人,是格局。

蘇洵曾在《名二子》中,解釋「蘇軾」這個名字的來由。

一輛車子,車輪、車輻、車軸等均是不可或缺之物。

相比之下,車軾為乘客眺望風景時的扶手,顯得可有可無。

蘇洵以此告誡兒子,做人要懂得低調謙遜,切莫自視甚高。

西元1057年,蘇軾年方二十,繡口一吐,驚豔半個大宋。

《刑賞忠厚之至論》寥寥數行,讀得歐陽修涔涔汗出,當朝皇帝驚呼:「(李)白有(蘇)軾之才,無軾之學。

一朝進士及第,名動京師,蘇軾逐漸將父親的教誨拋諸腦後。

他在鳳翔為官時,太守陳希亮德高望重,與其祖父是同輩。

蘇軾卻認為陳希亮徒有虛名,每次陳希亮宴請屬下,他都堅辭不赴。

有一次,陳希亮翻修淩虛台。

蘇軾以題記為名,文辭間飽藏譏諷:「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

意思是說,淩虛台尚且難以長久,何況修台人的功名地位。

蘇軾寫罷,得意地將筆一丟,只道陳希亮看見此文,必當氣急敗壞。

誰知陳希亮非但沒有計較,還將文章刻于淩虛臺上,一字不改。

後來蘇軾因風頭過盛,屢遭構陷,想起已然過世的陳希亮,感慨自己當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形于顏色,已而悔之。」

半生繁華,一朝流水,蘇軾幡然醒悟。

從此,天下少了一位鋒芒畢露的才子,多了一位溫良謙遜的君子。

他向小自己9歲的黃庭堅請教書法,作詩時還畢恭畢敬地在旁備註「效山谷體」。

門生張耒改了他文章裡的一個字,他沒有生氣,還連連道謝,尊對方為「一字之師」。

人這一生,和善基于見識,狂妄源于淺薄。

一個人見過天地,明白自身的渺小,無論在誰面前,都懂得放低姿態。

越是淺薄的人,越是容易被一時浮雲遮望眼,自以為天底下無人可及。

唐朝蕭穎士18歲考進士第一,恃才傲物,時常拎著一壺酒,在郊外獨酌獨吟。

有次遭遇暴雨,蕭穎士看到一位老人在樹下避雨,神情十分狼狽,便對其出言不遜。

片刻後風定雨霽,大批車馬前來,擁簇老人離去。

蕭穎士慌忙詢問左右,發現被自己輕視的老人,竟是當朝的吏部尚書王丘。

王丘將他叫到跟前,對他說: 「你若自恃才名,一直如此傲慢,此生也只能是個進士了。」

蕭穎士慚愧萬分,從此一改傲慢的脾性,最終以博學謙遜之名,成為一代「蕭夫子」。

蘇軾曾說: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一個真正有格局與內涵的人,心無波瀾,不事張揚。

他們如水一般,擇高處立,往低處行,最終修得如大海般寬闊的人生。

人不可能一直走上坡路,在順境時善待別人,到頭來成全的是自己。

逆境善待自己,是修行。

西元1079年,一場「烏台詩案」,讓意氣風發的蘇大學士,淪為戴月荷鋤的東坡居士。

經過103天的牢獄煎熬,蘇軾被貶黃州,受人監視。

他將所剩無幾的銅錢分成三十串,掛在屋簷下,規定自己每天只能取用一串。

相比物質的困頓,更大的打擊來自精神的煎熬。

他在詩中寫道: 「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風浪裡。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

曾經門庭若市,而今親朋無一字,出無所往,思無所歸。

面對突如其來的落差,常人怕是早已哭天搶地,蘇軾卻將逆境視作修行,努力把失意的生活過出詩意。

沒有收入,他就開墾荒田,自食其力,與勞作農夫打成一片,于淺煙疏柳間自得清歡。

被貶惠州,城中羊肉都被當地顯貴買走,蘇軾就撿別人挑剩的羊骨頭。

骨縫裡剔下的肉屑,也被他吃出蟹肉的味道。

年過花甲流落海南,到了無肉可吃,無書可看的境地,蘇軾卻在給朋友的信中說:

「比抄得《唐書》一部,又借得《前漢》欲抄,若了此二書,便是窮兒暴富也。」

沒有書看,抄上兩本書,也能自得其樂。

蘇軾在晚年時寫過一句詩: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他最想與人訴說的,不是才滿京師時的輝煌,而是顛沛流離時的歲月。

他把半生失意揉進浮沉宦海,打撈起一生的才情與曠達。

古語有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也沒有永遠的逆境。

感懷傷時,非但于事無補,還會在不得自遣的怨抑中,錯過本該有的柳暗花明。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珍惜當下,善待自己,才會明白命運其實另有安排。

蘇軾門生晁端禮寫過一句詞:「料得來宵,清光未減,陰晴天氣又爭知?」

每個夜晚都有明月,只是陰晴難料,你怎知何時會有雲翳遮掩?

惟有守得雲開,方知清光未減,來歲無窮。

生活也是同樣的道理,悲歡離合,往往聯翩上演。

不必哭訴命運不公,只需調整心態,告訴自己黑暗到了極致,必有光明綻放。

學會善待自己,每次逆境就是一場修行,讓你以更好的姿態,迎接順境的到來。

林語堂曾說: 「蘇軾最大的魅力,不是讓內心被環境吞噬,而是超出環境,以內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以平常心,待無常事,恪守內心的良善,接納生活的缺憾,方能修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超然。

就像《幼學瓊林》中說的那樣: 「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人之生長,兼以陰陽。」

順境也好,逆境也罷,都是必然的經歷,重要的不是處境,而是心境。

順境善待別人,在大好形勢前看到自己不足,低頭看路,方能致遠。

逆境善待自己,相信困苦到頭終有回甘,滋養自己,才能守得雲開。

從此順不欺人,逆不自欺,風雨歧路,苦樂自渡。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