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千古第一賢後 」長孫皇后 :說話是一種本能,會說話是一種智慧

佩珊 2022/01/13

《甄嬛傳》裡有個情節,年羹堯打了勝仗,皇上想恢復華妃協理六宮之權,徵求甄嬛的意見。

甄嬛言之鑿鑿,分析利弊,勸說皇上立馬恢復華妃協理六宮之權不合適;

一方面,好像皇上只有依仗年家才有勝仗可打,有損天威;

另一方面,又怕年將軍一時得意而忘了形。

她話還沒說完,就發現皇上的臉色變了,立馬伏地謝罪,稱自己妄議朝政,請皇上恕罪。

雖然皇上沒有怪罪她,但甄嬛這一番話說得確實不高明,是仗著恩寵正盛,主角光環,才僥倖過關。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後宮裡的女人更是如此。

有因一句話不恰當,終身失寵,甚至送命的;也有因會說話而得聖心,步步高升的。

長孫皇后被譽為一代賢後,除了她深明大義,胸懷寬廣外,情商高,會說話也是有力的加分項。

長孫皇后幼年很不幸,父親去世後,她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為了霸佔家產,把她和哥哥長孫無忌趕出了家門。

年幼的長孫皇后和哥哥幸得舅父收留,才沒有流落街頭。

後來,唐太宗登基後,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后,她不念舊惡,讓唐太宗起用了長孫安業。

但長孫安業竟然恩將仇報,參與到一起謀反案中,按律當斬。

因為關係不好,長孫無忌對此置之不理,不表態。

但長孫皇后念及畢竟是同父兄妹,還是想要保全長孫安業。

她並沒有直接為長孫安業求情,而是對唐太宗說:

「安業罪不可赦,但是早年他驅逐臣妾之事,眾人皆知。如果今天他被處斬,別人還以為臣妾是公報私仇,這對皇帝的名聲無疑會造成莫大損害。」

唐太宗想了想,覺得長孫皇后說得有道理,便把長孫安業改為流放。

長孫皇后本是為自己的私心求情,卻說是為皇帝的名聲考慮,還說得合情合理,滴水不漏,讓人信服。

會說話的人,不會直來直去,往往懂得「拐彎」,一開口,就贏了一半。

作為一名從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唐太宗愛馬如命,他的六匹戰馬死後,他讓工匠依據戰馬的形態刻成浮雕置于陵前,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駿。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好馬,特別高興,命宮人好好養著。

沒想到,這匹寶馬沒過幾天毫無預兆地死掉了。唐太宗十分生氣,要將養馬的宮人處死。

因為一匹馬就將宮人殺死,這絕對影響唐太宗的聖名。

長孫皇后知道後,也是並沒有直接為這個宮人求情,而是對唐太宗講起了倆人曾經共同讀過的一個故事。

昔日,齊景公喜歡養鳥,因為心愛的鳥飛了要殺了養鳥的人,晏子就列舉養鳥人的三條罪過:

一是替君主養鳥卻讓鳥飛跑了;二是害國君因鳥殺人,有損國君威名;三是四方諸侯若聞此事,必輕我國。

齊景公聽後便赦免了養鳥人。

然後,長孫皇后問唐太宗,陛下曾經在讀書時看到過這件事,現在忘了嗎?

唐太宗聽了長孫皇后這番話後自然會意,養馬的宮人也因此得以免罪。

以長孫皇后對唐太宗的了解,她當然知道唐太宗想做一名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因一時之氣做出有損英明的事,是不划算的。

長孫皇后說話委婉,站在唐太宗的立場上,把話說到了唐太宗的心坎上,使太宗自己省悟,心悅誠服地接納了她的建議。

會說話的人,往往不會滔滔不絕地講大道理,而是懂得換個角度,為對方著想,滿足對方的需求,從而達成自己的心願。

太宗一朝,魏征是有名的諫臣,時常犯顏進諫,惹怒唐太宗。

像魏征這樣耿直的諫臣,很多時候,他和唐太宗的關係,多虧長孫皇后從中周旋。

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堂上頂撞唐太宗,氣得太宗拂袖而去,回到後宮後,怒氣衝衝地對長孫皇后說:

「一定要殺了魏征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問明情況後,默默退了下去,換上了隆重莊嚴的朝服,向唐太宗跪拜、賀喜,唐太宗不明所以,長孫皇后說: 「妾聞‘主名臣直’,今魏征直,可見陛下明。」

唐太宗一聽,哈哈大笑,怒氣全消,也不去追究魏征的罪過了。

盛怒之下,很難聽進去別人的話,這時勸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說不好會弄巧成拙;

但長孫皇后憑著聰慧的頭腦,以一種絕妙的表達技巧,既替魏征說了話,又恭維了唐太宗。

說話是一門學問,會說話是一門藝術。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愛女長樂公主出嫁時,唐太宗賞賜的財物要比唐高祖的女兒出嫁時的物品多一倍有餘。

魏征進諫說這樣做不合禮節,逾越祖制,侄女的嫁妝怎麼能超過姑姑呢?

唐太宗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不僅不怪罪魏征,還趁機勸諫唐太宗, 說魏征一位忠心社稷的大臣,敢于直言,太宗可以多聽聽他的建議。

長孫皇后會說話,除了高超的表達技巧外,還在于她能準確的把握時機,適時進諫,起到良好的效果。

說到底,會說話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能。

有人說:

語言是女人裸露的靈魂,思想的衣裳。

這句話用在長孫皇后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唐太宗信任長孫皇后,經常和她談論國家大事,徵求她的意見,但長孫皇后恪守後宮不得參政的原則,從不妄加評論。

她說:

「牝雞司晨,只有家中遇到窮途末路時才會如此。現在我大唐蒸蒸日上,怎麼可以出現這種事呢?」

太宗一再問她的意見, 她就沉默不語。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也是唐太宗的至交好友,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唐太宗想任用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堅決反對。

她說: 「我已經托身于紫宮,尊貴到了極點,實在不願讓自己的親人再掌握朝廷大權。漢代的呂氏、霍氏,可以作為前車之鑒。」

唐太宗無奈,只得授予長孫無忌虛職。

真正會說話的人,不是嘴巴甜,而是有見識,他們不會刻意表達自己的口才,而是會說真正有意義的話,觸及到問題的本質和要害。

長孫皇后病重時,太子李承乾想要上疏大赦天下,長孫皇后極力阻止,她說:

「死生有命,非人力可為。如果修福可以延續生命,我又不曾為惡,如果行善沒有用,還祈求什麼呢,況且赦令是國家大事,怎能因為我而亂了國家法度呢?」

太宗知道後,嗟歎讚美良久,也同意大赦天下,長孫皇后極力阻止,才作罷。

長孫皇后去世前,房玄齡因過錯被遣回家,長孫皇后對唐太宗說:

「玄齡屢出奇謀秘計,又在您身邊這麼久,一直小心謹慎,他知道的事從來不會洩露,如果不是有大的過錯,希望陛下不要放棄這麼一位大臣」。

唐太宗聽了長孫皇后的勸告,後來一直重用房玄齡。

會說話的人,必定有一種清明的智慧,眼光和格局高于常人,說出的話含金量高,容易說服別人,贏得人心。

唐太宗曾對房玄齡說:

「皇后的話經常能啟發影響我,的確是很有益的。」

長孫皇后聰慧善良,懂得換位思考,又有說話技巧,深厚的修養和學識使她不僅是唐太宗的皇后,還是他的顧問,並最終活成了唐太宗心中的白月光。

會說話的人,人生際遇都不會差。

而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說話毫無顧忌,得罪了人而不自知。

有些親密無間的朋友,因為言語不當而產生裂痕;

有些職場晉升的同事,因為說話欠妥而錯失良機;

有些夫妻婆媳親戚,因為不會說話而矛盾重重。

會不會說話,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人際交往。

與人交往時,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顧及他人的面子和需求,注意說話的時機和場合,會說話,說好話。

願我們都能做個會說話的人,進,能前程似錦,退,能保護自己。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