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二十四孝」漢文帝劉恒,為何要殺大恩人、母親唯一的弟弟薄昭?真的是因為「秉公執法」嗎?歷史閲讀人 History Reader

佩珊 2022/01/21

薄昭是漢文帝的親舅舅,也是他的大恩人。但在薄昭還活著的時候,劉恒就下令,讓全體大臣身穿喪服,前往舅舅家裡哭喪。漢文帝以仁德著稱,可他對親舅舅,卻無比狠心。

漢文帝劉恒,是青史留名的 仁德皇帝。

他曾因感念緹縈救父,而廢除肉刑;又因心疼百姓民生,而下詔免去天下田租。

可這麼仁德的劉恒,卻一門心思要殺掉親舅舅。

《資治通鑒》的記載中,劉恒為了殺舅舅,付出了很多努力。

最初,劉恒派出親信大臣,去陪舅舅薄昭喝酒,話裡話外都在暗示舅舅自盡。

但薄昭酒足飯飽,就是不接茬。

劉恒見狀,不僅沒有收手,還放了個狠招——讓大臣們穿著喪服,跑到薄昭家裡哭喪。

薄昭見狀,知道事情沒有迴旋餘地,便選擇了自盡。

將軍薄昭殺漢使者。帝不忍加誅,使公卿從之飲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喪服往哭之,乃自絕。」(《資治通鑒》)

劉恒為何要殺掉親舅舅呢?

是薄昭十惡不赦,非殺不可麼?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是,在詳細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來看看薄昭的身份和功績。

薄昭的身份和功績

薄昭,是劉恒唯一的舅舅,是太后薄姬唯一的兄弟。

薄姬的父親是吳人,因為與魏王宗室家女魏媼私通,才有了薄姬。

作為私生女,薄姬很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母親拿她爭名,把她送給魏豹當姬妾,魏豹死後,薄姬又被劉邦納入宮中。

在眾多的姬妾中,薄姬無權無勢,擋不住 呂後的打壓,爭寵也贏不過 戚夫人

劉邦死後,她苦苦哀求,才有了跟隨兒子劉恒前往 代國的機會。

薄姬的前半生,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前半生,而 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兄弟薄昭

幼年時,兩人曾經相依為命,到了代國後,姐弟倆又相互扶持。

《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從如代。

對于薄姬來說,薄昭是她最重要的親人。

劉恒非常孝順,曾為母親親嘗湯藥,堪稱《二十四孝》楷模。

最初,劉恒對舅舅也敬愛有加、百般孝敬。

而薄昭也投桃報李,不僅對劉恒特別好,還曾為他以身返險。

西元前180年,呂後身死,各方勢力蠢蠢欲動,但凡是劉家子孫,都想爭一爭皇位。周勃、陳平等忠于漢朝的大臣,在誅滅諸呂之後,提出願意擁護代王劉恒為皇帝。

劉恒既高興,又擔憂。

高興的是,他可以當皇帝了,擔憂的是,當時京城局勢混亂,不知道這傳出來的消息是不是有詐。

可是,只要有萬一的希望能當皇帝,誰願意放棄?

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薄昭站了出來,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去京城一探究竟。

薄昭,是劉恒的親舅舅,他出面既代表了劉恒的誠意,又能保住劉恒的安慰,一舉兩得。

但此時前往京城,無疑是冒著 九死一生的危險。

薄昭義無反顧,並最終帶回了好消息: 「不用懷疑,他們是真心願意支持你的。」

就這樣,劉恒入駐長安,成為漢朝皇帝。

可以說,在劉恒的登基之路上,舅舅薄昭立下了大功。

而劉恒也沒有虧待舅舅,登基後,他立馬封薄昭為軹侯,後來又加封他為萬戶侯、車騎將軍。

乍一看,劉恒和舅舅之間,不僅有血脈親情,還有相互扶持之恩。

為何劉恒非要讓薄昭死呢?

這一切,還要從一段 「激情殺人」的故事,開始說起。

「激情殺人」

當時,劉恒派鐘毓當使者,去薄昭的封地宣講探查,正好遇見薄昭的侄子薄貴為非作歹。

鐘毓剛正不阿,二話不說,把 薄貴抓走,當場斬殺。

薄昭得知後,跑來找鐘毓理論。

結果,鐘毓撂下了這樣一句話: 「你的侄子已經被我殺了,你能拿我怎麼樣?」

薄昭是劉恒的親舅舅,如今也是侯爺,哪裡聽得了這樣猖獗的話?

一怒之下,他當場把鐘毓給殺了。

這一下,事情就大了。

鐘毓可是劉恒欽點的使者,而在漢朝,殺使者,觸犯的是死罪。

儘管鐘毓有故意激怒的過錯,但薄昭殺人的行為,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

消息傳回京城,朝中大臣秉持了兩派意見。

一派認為薄昭殺使者,犯的是死罪,應該嚴格按照律法 處死

另外一派則表示,薄昭殺人情有可原,加之是太后的親弟弟,而且是漢朝的功臣,應當

從輕處置。

劉恒聽了大臣的意見,思索再三,決定不顧母親的求情,處死舅舅薄昭。

不過,鑒于薄昭的功績,所以, 他決定給舅舅一個體面——自盡謝罪

劉恒下定決心後,才有了大臣們陪薄昭喝酒,為薄昭服喪的場面。

原本,薄昭也想挺一挺,希望外甥劉恒能夠想起往日恩情,饒自己一命。

可當他看到大臣們穿著喪服上門的時候,便明白了一切。

他順著劉恒的意思,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表面來看,劉恒不惜忤逆母親薄太后,也要殺薄昭,是因為薄昭殺了使者,劉恒只是秉公執法。

因此,舅舅死後,劉恒得了一個「大義滅親、秉公執法」的美名。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劉恒的帝王之心

劉恒處死親舅舅,真的是因為「秉公執法」嗎?

答案當然不是。

劉恒不是認死理的人,他的兒子、弟弟,也曾犯過相同的錯,可劉恒從來不曾重罰。

比如,太子劉啟,曾與吳王世子劉賢下棋,因輸贏爭執,而抓起棋盤打劉賢的頭,致使劉賢當場死亡。

身為父親的劉恒,包庇兒子,並沒有做任何處置,只是單純把劉賢的屍體送回給吳王。

這次包庇,也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禍根。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于是遣其喪歸葬。」(《史記卷·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再比如,弟弟淮南王劉長,因為憎恨審食其沒有幫助他母親,把審食其約出來,用藏在袖中的鐵椎捶了他。

事後,劉長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厲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請辟陽侯。辟陽侯出見之,即自袖鐵椎椎辟陽侯,令從者魏敬剄之。(《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由此可見,劉恒的「秉公執法」,是有選擇性的。

他能寬容兒子、弟弟,卻偏偏容不下自己的親舅舅。

這背後,蘊藏了豐富的政治因素。

第一,為自己立威,為新政、新法立威。

鐘毓被殺之時,正處劉恒推行新政之際。

鐘毓,是劉恒親自指派的新政代言人、新法傳播者。

然而,這個使者剛剛上任,就因為秉公執行新法,而被皇親貴族給殺了。

從這個層面看,鐘毓之死,不是簡單的殺人案,而是新法、新政推行的問題。

如果劉恒放過舅舅,那麼日後新法、新政的推行必然受阻。

薄昭的行為,往小了說,只是殺了一個臣子,但往大了說,就是阻礙新法的執行,等同于直接在劉恒的臉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所以,劉恒沒辦法留舅舅一命。

只要他留薄昭一命,就等同于告訴世人,新法為皇親貴族讓路,不過是一紙空文。

而這,是劉恒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因此,殺薄昭,是為新法、新政的長遠考慮,更是為自己立威。

第二,嚴防外戚干政,避免呂氏的禍患重演。

自呂雉之後,「外戚干政」已經成為了大漢朝的警鐘,類似「諸呂之亂」的事件,絕不能再度上演。

而薄昭的身份,是薄太后的親弟弟。

這個身份,除了是劉恒的至親,更是 漢朝的外戚

薄昭並沒有十惡不赦,而且勞苦功高,但他有個致命缺點,那便是 囂張跋扈

自從被冊封為王侯之後,薄昭不僅有尊榮,手上更是掌握了實權。

欺壓百姓,稀疏平常;帝王權威,偶爾也能挑戰。

在殺鐘毓的事情上,薄昭雖有被激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以往的跋扈使然。

他不覺得這有什麼錯,才會肆無忌憚的動手。

在這個基礎上,劉恒殺薄昭,不僅是在秉公執法,更是在告訴所有人,自己絕對不會任由外戚無法無天,「諸呂之亂」的禍患不會發生。

那些四處觀望、想要打著「清君側」名號推翻劉恒的劉氏子孫,也可以消停了!

第三,敲打功臣,切勿以老賣老,自恃功高。

在劉恒當皇帝的路上,薄昭有重要的扶持之功。而與他有著相同功勞的,還有以前的老臣周勃、陳平等人。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老臣在劉恒上位之初,有扶持之功,但是到了後期,他們基本都會走向以老賣老、自恃功高的結局,能夠一直清醒地保持君臣之誼的,寥寥無幾。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句話,蘊藏了帝王的狠心,更蘊含了功臣的不懂收斂。

漢高祖劉邦,殺功臣的事蹟就在眼前。

劉恒雖仁德,卻也是個帝王,威嚴不容挑釁。

即便是親如舅舅的薄昭,功勳卓著,在挑戰法律、挑戰皇權時,都會被毫不留情的處死。

如果其他功臣敢效仿,結局可就難說了!

因此,劉恒殺薄昭的 第三個隱藏意圖,便是敲山震虎,敲打其他老臣們。

在這幾重原因下,薄昭不得不死,也必死無疑。

只不過,礙于薄太后的請求,礙于親舅舅這層關係,劉恒不好直接把他押到法場。

因此,他儘量採用 迂回的方式,逼迫舅舅自絕。

他先派親信大臣去當說客,失敗後,便讓大臣們穿著喪服哭喪。

劉恒這是用行動表明,事情沒有半點迴旋餘地。

而劉恒已經做到這份兒上,薄昭心裡也徹底明白,若是再不自絕,下一步等待他的,可能就是詔書和刑場!

以上,就是漢文帝殺舅舅薄昭的始末了。

如果你是漢文帝,你會怎麼處理舅舅呢?歡迎留言。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