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成年人最大的涵養,是這「三不」

佩珊 2022/02/26

曾在網上看過這條公式: 「沉默=不想說+不能說+不必說」

有些話不想說,爭辯太多,就是掩飾。不辯,是理性的回避,也是最好的解釋;

有些話不能說,衝動的指責,傷人也傷己。不責,是寬容別人,更是修煉自己;

有些話不必說,不是局中人,莫評局中事。不評,才是對當事人最大的尊重。

走過半生,逐漸明白:學會沉默,不辯、不責、不評,是最好的修養,也是一個人最大的格局。

不辯,是最好的解釋

聽過一則故事:

清末時,廣欽和尚從山上潛修十多年後,回到山下寺廟裡常住,當時他負責寺廟大殿的看管工作。

有一天,大殿功德箱的香火錢丟了,大家知道消息後一片譁然,都把矛頭指向了廣欽。

因為在他回來之前,寺裡從沒發生過這樣的事,而且每天夜間他都在大殿裡坐禪,如果說有人能偷功德箱的香火錢,就只有他有這個機會。

為此大家暗地裡對廣欽指指點點,表面更沒什麼好的臉色,廣欽知道後毫不在意,不爭辯,也不解釋,每天依然淡定自若,對這些人笑意盈盈。

過了一段時間,寺裡的主持和尚突然向大家宣佈,其實功德箱的香火錢並沒被偷,這只是給廣欽的一道考試題,目的是考驗他這十多年來修行的成果。

廣欽被質疑和冤枉了那麼久,始終沒有為此作任何的解釋,他的隱忍程度之高可見一斑。自此大家改變了態度,對他也越加尊敬和佩服。

在廣欽認為,一心念佛者,最重要的是能忍,忍之,則心安之。與其辯駁,不如學會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用沉默來作最有力的解釋。

有句民間諺語是這樣說的:「是非曲直苦難辯,自有日月道分明。」

現實生活中,一個人難免有被誤會之時,此時他越為自己辯護,越想自證清白,就越難解釋清楚,還有可能令事情陷入越描越黑的境地。

那倒不如什麼都不說,做好眼前事,讓時間來證明一切。世間自有公道在,只要清者自清,問心無愧,事情始終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不責,是最大的寬容

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責于人。」

越成熟的人,越不會輕易責怪別人。

因為他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的時候,如果事事較真,即使最後爭贏了道理,也可能會輸掉彼此間的情誼。

曾國藩年少時,浮躁易怒,就常常因為衝動之過得罪了不少人。

他跟鄭小珊是老鄉,也同在京中任職,而且鄭小珊精通醫術,曾為曾國藩父親治病,一來二去下他們也漸漸熟絡起來。

有年,曾國藩父親大壽,鄭小珊前來祝賀。席間,鄭小珊無意說了句玩笑話,他聽罷大為不滿,在大庭廣眾之下,不留情面責備了鄭小珊一番。

鄭小珊臉上掛不住,當即拂袖而去,壽宴最終不歡而散。事後,曾國藩很後悔,鄭小珊只是無心之說,自己竟衝口責駡,傷了他的自尊。

不久後,曾國藩親自登門向鄭小珊道歉,鄭小珊很感動,把話說開後,他們兩也冰釋前嫌、和好如初。

自此,曾國藩慢慢學會收斂脾氣,遇事不隨便責人,即使是別人有錯在先,他也會寬以待人,因此逐漸為自己積聚了不少好人緣。

就如《論語》中所言:「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意思是,多責備自己,少責怪別人,那就可以遠離別人的仇怨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假若凡事得理不饒人,總在言語上咄咄逼人,不但容易招人怨恨,更會加速每一段關係的破裂。

真正有素養的人,會適時閉口。他們會體諒別人的不易,寬恕別人的過錯,在包容中,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和真誠。

不評,是最高的修養

《欲望山莊》裡有句話:「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

語言,有時會比暴力更傷人。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已知的「事實」做出評價。

但我們並不知道這些「事實」背後,別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就算知道也不應隨便評論,因為我們所說的每句話,都有可能影響甚至傷害到當事人。

看過一個短視訊:

一名五十多歲的男子,在家吃完飯後,突然對坐在一旁白髮蒼蒼的老母親說了句話:「媽,我吃完了,洗碗吧!」

他母親看上去已經八十多歲了,只見她應了一聲,慢慢站起來,傴僂著身子,動作遲緩開始收拾起餐桌上的碗筷。

螢幕馬上彈出了不少責駡這名男子的留言:

「知道巨嬰,沒想到還有‘老嬰’,這個世界不孝子何其之多。」……

正當網友們義憤填膺批判這名男子時,該男子在最後說了一番獨白:

「媽媽,洗碗是我每天給您佈置的‘特定任務’,即便您老了,但兒子永遠需要您的幫忙,這個家也永遠需要您的付出。」

原來隨著年歲的增長,男子的母親在行動上,已有諸多不便。開始時,他和妻子為了照料好母親,包辦了家中的大小事務。

但母親反而越來越鬱鬱寡歡,因為她覺得自己是「廢物」,不但需要人照顧,還什麼都做不了。

于是為了讓母親重拾歡樂,男子為她安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現在母親每天有事可做,找回了被需要的感覺,也逐漸重現了笑容。

男子的「不孝」,原來隱藏著這樣的良苦用心。

所以現實生活中,眼見不一定為實,聽見也未必為真,我們也許只是看到了事實的一部分。

在未知全貌前,切莫妄議他人,這是對別人最大的尊重和善良,也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白岩松說過:「人到中年,越是格局大的人,往往越懂得沉默。」

一個人會說話是本事,而懂得適時沉默,卻彰顯了他不凡的胸襟和格局。

年少時,我們總想一吐為快,想到什麼便說什麼。但人越長大,話卻越少了。

我們以為自己冷漠了,其實只是內心踏實,人也成熟了,知道很多話不說比說,往往能獲得更好的結果,于是便選擇了「沉默」。

餘生,願各位也能懂得適時閉嘴,修一顆沉穩的心,在沉默中,學會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格局。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