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原來,這就是「兩分鐘」定律

宣月 2022/09/10

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你一定知道,它的創作者是誰,你十有八九也知道——大名鼎鼎的達芬奇。

但,達芬奇畫這幅《蒙娜麗莎》用了多久,你知道嗎?

答案出乎意料: 4年。

什麼導致的? 拖延。

達芬奇是典型的拖延癥患者,他因為習慣性拖延,最終傳世畫作不超過20幅,其中五六幅直到他去世,都沒能完成交給客戶。

達芬奇沮喪地說:「告訴我,有哪些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

你看,原來大咖犯起拖延癥來,跟我們普通人沒有差別。

那無處不在的拖延

說起拖延,絕大部分人會中槍。

原計劃今天要做完彙報方案,想著時間還很多,刷刷網頁,看看新聞,一直拖到了臨下班,PPT還停留在第1頁;

計畫要堅持健身,但是,健身卡都辦了半年多,健身房只去了兩次;

一直都想考個MBA,但是感覺手頭一直有其他事兒忙,這個想法想了兩年,卻遲遲沒有開始行動……

被媒體打造了「自律」人設的彭于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律是對他最大的誤解」。

他說,真實的他拖延懶散,如果不是每一次接的劇本角色要求,他根本不可能做到大眾眼中的「自律」。

拖延,到底是個什麼鬼?

拖延有很多類型,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威廉·克瑙斯在他的著作《終結拖延癥》中,將拖延分為多種類型,下面我來介紹最主要的三種:

期限拖延、認知障礙拖延和分心拖延。

期限拖延,顧名思義就是一件事件有明確的截止時間

比如,報告週三要彙報、作業週一要交等等。

正因為截止時間明確,反而會給你一種盲目的錯覺:時間還有很多,可以先幹點別的事兒。

于是,拖延就產生了。

認知障礙拖延,它是指由完美主義、畏難情緒等認知方面的障礙,所導致的拖延

美國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將領,名叫喬治·布林頓·麥克萊倫,他曾是西點軍校優等生,是北方軍總司令。

可是在上任之後,完美主義傾向嚴重的他,固執地堅持「不打無準備之仗」。

1862年的一場關鍵戰役中,他始終拖延、猶豫不決,最終在兩倍于敵軍的情況下,錯失全殲南方軍隊的機遇,戰爭因此又延續了三年才結束。

一個理性的人,往往會有意無意地通過「自設障礙」來拖延,為了避免讓他人失望,避免被否定,他們會選擇一拖再拖,為的是維護形象,逃避緊張狀態。

還有一種拖延類型,對現代人而言更為常見,那就是分心拖延

流量經濟的時代,能抓住人的注意力,是媒體和商家的終極目標,所以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吸引你的注意力。

電梯廣告、車載廣播、彈窗新聞等,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我們。

在這種情況下,拖延極易發生。

你需了解的「2分鐘定律」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 「2分鐘定律」

它是指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一定在2分鐘之內去做,否則,這件事你可能就會拖延好久,甚至不去做。

2分鐘是個泛指,強調的無非是「立刻去做」的重要性。

為什麼「立刻去做」那麼重要?

有一期的TED演講,討論過拖延癥的話題,演講者是畢業于哈佛大學的高材生Tim Urban。

他既是一個職場博主,還是兩家科技教育公司的CEO,作為一個長期的拖延癥患者,他分享了他的經驗。

他用很簡單又很形象的比喻解釋了,人為什麼會拖延。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理性決策的小人」,還有一隻「及時享樂的猴子」。

當我們要去做實際工作時,那只及時享樂的猴子就會不高興,它就會干擾那個理性決策的小人做決策。

如果小人打贏了,那麼恭喜你,你很自律;如果猴子打贏了,那麼很不幸,拖延產生了。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佛洛德所說的本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本能,奉行的是「快樂原則」,就像這只小猴,它的唯一追求就是快樂。

而超我是人的理想化目標,遵循的是「道德原則」,它是人對自己更高層次的要求,是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

試想,現在,你頭腦中的小人說:「你現在需要寫作了,你要做一個自律的人。」

可這時猴子說:「再玩會遊戲吧,反正晚上還有時間。」

那你會怎麼辦?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小人在這場戰爭中始終打贏猴子?

有,辦法就是不給他們打架的機會,始終採納小人的建議。

也就是說,你一聽到小人說:「現在需要寫作了」

,立馬開始寫作就好了。無視猴子的聲音,不要讓他倆爭論和對抗。

因為你一旦給他們機會抗爭,小人就有失敗的可能,不要高估自身的意志力,也不要低估人的惰性。

所以,為什麼要在2分鐘內就行動?

因為如果你不馬上行動,你內心那個理智的小人就可能會被打敗,你以後可能也不會行動了。

為了避免「理性決策的小人」被打敗,馬上行動,是最佳策略。

終結拖延癥的心理錦囊

拖延癥,成長路上的攔路虎,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我們究竟該如何來終結它?

送你幾個心理錦囊:

不要給自己貼上「我是拖延癥患者」的標籤

你可能會有拖延的情況,但不要給自己貼上「我是拖延癥患者」的標籤。

為什麼?

因為這是一種心理暗示,這種暗示中,含有「自我原諒」的潛臺詞。

仿佛「我是拖延癥患者」,我的那些拖延行為,就更具有合理性。

心理暗示有巨大的魔力,因為人總是有某種惰性,很容易被多次重復的想法所左右。

重復的次數多了,心理就會形成一種自我感覺和自我意識,認為自己真的是這樣。

這種意念又會促使自己採取行動,向這種自我感覺靠近。

所以,當你給自己貼了這種標籤,你反而更不容易克服拖延的情況。

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奉行立刻行動的哲學

就像我們上面論述中所說的,一件事情,如果你現在不做,那你很可能永遠都不會做。

很多人拖延最根本的心理動機是完美主義。

這種完美主義並不是要求每件事情做到完美,而是過于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一件事情做了沒有做好,就會有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再去做,那麼結果不好,還可以自我安慰:「是因為我沒有留出充足的時間準備」

潛臺詞是:結果不好,絕非自己能力不行。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 「焦點效應」,它是指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

而真相是,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人在乎你。

所以,不要害怕失敗,更不要因此而拖延,想到什麼立刻去做,才是最好選擇。

培養單點式專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

樊登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藝術家找一位作家訴苦:

「我實在是什麼都幹不了,因為要幹的事兒,實在太多了。答應了別人的藝術品還沒有製作;想去高校進一步進修,準備工作也沒開始;原本計畫的家庭旅行,也遲遲沒有行動……」

作家告訴他:有一個辦法,極為簡單,但極為有效,你回去試試。

一個星期後,這位藝術家回來了,驚喜地回饋:「這個辦法真的非常有效,我現在效率提高了很多!」

那作家告訴他的到底是什麼辦法呢?非常簡單,那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拖延的人,事情是會不斷累積的,未做的事情會帶來更多未做的事情,事情擠壓到一定程度,人就會愈發焦慮。

這個時候,你就從眼下最緊急的事開始做就好了。

比如,你眼下要做的事是疊被子,那麼你的房間就算亂成狗窩,你都不要管,你只疊被子就好。

在這個過程中,天塌下來你也只是一心一意地疊被子。

疊完被子之後,你可能需要做飯了。

那就專心致志地做飯,不要去思考「我一會還要做什麼」「我剛剛那件事做得怎麼樣」。

這個時候你什麼都不要想,專心致志做飯就OK了。

這就叫單點式注意,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點,只關注一件事。

為什麼單點式注意可以有效解決拖延的問題?

因為單點式注意會讓這些孤立的事情更好地完成,孤立的事件一件一件被完成,是會提高一個人的自尊水準的。

從心理學上看,自尊水準提高,會促進一個人自律水準的提高,而這又會反過來提升一個人的自尊水準。

由此就進入了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

把創造性工作轉化為機械性任務

羅振宇曾經講過他高中復習的例子。

當時他成績不好,有大量內容需要背誦記憶,但是他卻總也擺脫不了拖延,那該怎麼辦呢?

最後他想了個辦法,他把這些需要背誦的內容,完整地抄了5遍,後來發現這些內容他很好地掌握了,最終大學聯考他考了不錯的成績。

在《邏輯思維》中,羅胖分享自己的戰拖經歷時總結道:我們可以將創造性工作轉化為機械性任務。

這樣會給大腦一個清晰的信號:這個事情並不難,只需要按照這個步驟做就可以了。

導致拖延的畏難情緒一旦消散,那麼你離戰拖成功,也就不遠了。

卡耐基曾說過:

「人性之中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拖延著不去生活,都夢想著天邊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園,而不能欣賞今天就盛開在我們窗外的玫瑰花。」

拖延和等待,是最容易壓垮鬥志的東西,它將不斷滋養恐懼,唯有行動是療愈恐懼的良藥。

所以,今天就開始,揮劍斬拖延吧,現在就行動,立刻,馬上!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