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論語》智慧:三十歲以後,人貴有四戒

佩珊 2021/12/27

事無絕對是非,人無絕對善惡。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遊學期間,曾受困于陳國與蔡國的邊境,一周沒能吃上一口飯。

弟子顏回千辛萬苦,為孔子討回一點米吃。

不想,米飯將熟,鍋內的熱氣上升,使房梁上的積灰掉落鍋中。

顏回不忍丟掉,便吃掉了沾有積灰的米飯。

不想,這一幕卻被孔子看到。

他沒有立即質問,而是在吃飯的時候說:「昨晚我夢到先人,想在吃飯前,用飯食祭拜一下。」

顏回回答說:

「不行,剛剛做飯的時候,有灰塵落在鍋中,扔掉食物不太吉利,我便抓出來吃了。」

孔子聽後,不斷感歎:「弟子既之,知人固不易矣。」

為引以為戒,孔子寫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四絕名言,為自我約束,也為警醒後人。

毋意: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毋意,就是為人處世,不以主觀臆斷隨意評價他人,不執著地認為自己的想法一定正確,而別人的就一定不對。

東漢思想家王符在其著作《潛夫論》中寫道: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生活中,很多人都擁有這類似的想法。

他們用固有思維去評判他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身喜好,去看問題、想事情。

孔子曾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警世通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蘇東坡前去拜訪王安石,恰好王安石不在。

在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還未完成的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讀後,心想: 「菊花最能耐寒,敢于與秋霜鏖戰,即便焦乾枯爛也絕不落瓣,怎麼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是大錯特錯了。」

想到這兒,蘇軾大筆一揮,便在詩箋上寫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後,看到蘇軾留下的詩句,心裡暗笑蘇軾對事物觀察的不仔細、全面。

次日上朝時,他直接上奏,把蘇軾貶到了黃州。

蘇軾以為王安石是公報私仇,記恨自己諷刺他的題詩。

直到重陽之時,蘇軾到花園看菊,一陣秋風吹過,菊花散落一地。

蘇軾方才知道菊花也有落瓣與不落瓣之分,頓時明白了自己為何被貶黃州,也明白了王安石的用意。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不隨意評價,不亂加揣測,因為有時候你以為的真相,只是部分事實。

別用你的態度,去評價他人的好壞。

因為你不是別人,也沒有資格對他人指手畫腳,肆意批判。

毋必:凡事有度,分寸在心

有句古話:「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

分寸感,就像是一把杠杆,只有保持平衡,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睦如初。

孔子的「毋必」說的正是如此。

對待事物、處理問題不絕對,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正確的與人相處之道。

人與人的關係,不是時刻親密無間,而是懂得恰如其分,懂得注意分寸,懂得尊重對方的界限。

演員岳雲鵬,一直被稱為幽默、高情商的代表,但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他的表現卻被網友指責不滿。

節目中,眾人飯後一起閒聊,嘉賓李斯丹妮聊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夢想。

她說自己很小時候特別想學街舞,即使父母再三反對,她依然堅持學習。

聽到這話,其他嘉賓都在附和誇讚,而坐在身邊的岳雲鵬卻說了一句:

「其實我覺得你不太適合學跳舞,因為我近距離看你的腿很粗。」

一句調侃卻讓李斯丹妮陷入尷尬:「你為什麼這樣說我,我很難過。」

在之後的聊天中,岳雲鵬再一次指著李斯丹妮的腳說:「你的腳脖子,好醜啊。」

也許是玩笑,也許只是隨口一說,但這樣沒有分寸感的話語,不僅讓對方感到不適,甚至連很多看節目的觀眾,也感到十分不滿。

所謂玩笑,只有彼此覺得好笑,才叫做開玩笑;如果被開玩笑的人不覺得好笑,那只能稱作「恐嚇」。

作家周國平有句話說的非常好:

「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沒有人能永遠一帆風順,懂得適度,不讓別人為難,是為他人留後路,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正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毋固:聰明人都懂得「及時止損」

毋固,則是說為人做事不拘泥于固執,一味地逞強,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偏離正確道路。

懂得及時止損,人生才能走得更遠。

《朱子全書·易》有言: 「要在看得活絡,無所拘泥,則無不通耳。」

網路上有這樣一個提問: 「遇到爛人爛事應該怎麼辦?」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遠離他們,及時止損。」

的確,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做各種各樣的決定。

人們不會總做正確的選擇,發現錯誤時,不固執逞強,懂得及時止損,才能最大程度地縮小損失。

美國心理學家亞科斯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讓測試者花100美元,購買了一類滑雪旅行的票。

幾天後,又以更便宜有趣為由,邀請同批測試者花費50美元,購買了另一類滑雪旅行的票。

之後亞科斯告訴他們:

「由于這兩次滑雪之旅的時間有所衝撞,所以你們只能選擇其中一個。」

結果,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票價更貴的票。

他們給出的理由是:

「選100美元這個,只損失50美元;如果選擇50美元,則會損失100美元。」

這就是著名的「損失憎惡」理論。

很多時候,懂得及時止損,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而真正的堅持,不是盲目地執著著去做一件事,是當事情走向失敗,懂得放棄,明白取捨。

有舍才有得,只有懂得放棄,才能擁有更多。

就像林語堂說的那樣:「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毋我:不高估自己,不低估別人

小說家亞當·麥茲納曾說: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沒有你,事情一樣可以做的好。」

人活一世,最愚蠢的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別人。

就像很多人總是盲目自大,自以為是,到頭來卻什麼都做不成功。

人啊,千萬不能把自己想的太重要。

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曾分享過一個自己的小故事。

英若誠出生在一個大家族中,每次吃飯都是十幾個人坐在一起。

有一天,他想和大家開個玩笑,便藏在一個櫃子中,等待大家前來找他。

英若誠想象著大家找他而著急的樣子,躲在櫃子裡偷偷笑出聲,但可惜的是,從始至終,這個畫面都沒有出現。

沒有人發現他的缺席,大家各自吃飽喝足後便各自離去。

最後,等不及的英若誠,才失望地從櫃子裡走出來。

從那以後,他便知道:別太高估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否則只會大失所望。

村上春樹曾說:「自以為是,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

別把自己太當回事,那些你以為的重要,對于他人,也許只是輕如鴻毛。

把自己看得越重,最後只會摔得越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與人相處,為人處世,重在有自知之明。

擺正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的實力,不高估自己,不低估他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人生四戒,何謂「戒」?

《說文》道:「戒者,警也。」

何事當警?

遇事妄加揣測,則有如盲人摸象,困于一想一念,終究難見真章;

論事絕對肯定,則不及幼齒小兒,囿于一己之見,最後不得章法;

行事拘泥固執,則猶如井底之蛙,安于彈丸之地,終歸不見真我;

處事自以為是,則好似夷中夜郎,縛于一得之愚,最終難得成就。

此四則皆當警也。

人生在世,無論是否成功,是否能夠擁有強大的人際關係,都取決于是否能夠了解孔子的這四種心態。

所以,有貴氣的人,一生都在努力戒掉這四樣東西,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願每個人都能戒掉固執,不盲目自信,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能注意彼此的分寸。

與朋友們共勉。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