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被埋沒在歷史上的岳雲: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將之子,岳飛的兒子岳雲為何被殺?歷史閲讀人 History Reader

佩珊 2022/01/24

紹興十一年(西元1141年),南宋小朝廷盼望已久的事終於到來:金國答應與宋議和。但金國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 「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經過 趙構和秦檜如此這般的一番操作,秦檜最終給岳飛定下了謀反的罪名。經過裝模作樣的審訊,刑部、大理寺拿出了判決意見: 「岳飛斬刑,張憲絞刑,岳雲徒刑二年」。

如果按照這個判決,岳飛和張憲被判死刑,岳雲卻能留下一條性命。可是這個判決卻引起了趙構的不滿。

於是他親自改判,於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下達命令: 「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一定要岳雲死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搞清楚岳飛之死的來龍去脈。

岳飛

歷史上皇帝誅殺功臣的事很多, 劉邦殺韓信朱元璋殺李善長、藍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但宋朝卻特別優待功臣。

自從 宋太祖規定「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誓約後,宋朝歷代皇帝還是比較遵守這個約定的,直到 高宗殺岳飛,才打破了這個規矩。

宋太祖

殺岳飛時,高宗即位已經有十五年了,此時的他不再是那個花花太歲的「康王」,而是變成了一個深通機謀權術的獨夫。既動屠刀,就絕不反悔。

秦檜死後,他為很多人恢復名譽,卻拒絕給岳飛平反,直到孝宗即位後,才給岳飛恢復名譽。

趙構嘴上說要遵守太祖誓約,但對岳飛卻不惜違約破例,決非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認為非殺不可。

趙構

《鄂王行實編年》記載,完顏宗弼在代表金國向南宋提出「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的條件的同時,還寫了一封給秦檜的密信。

信上說: 「爾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殺吾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這封信,就是著名的 《兀術遺檜書》。這封信對於岳飛的被害,無疑起了重要作用。

紹興十年三月二十一日, 宋高宗下旨岳飛去臨安朝見。四月二十四日,岳飛剛到臨安,宋廷便發佈詔書,表韓世忠和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

三日後,宣佈撤銷三大將的宣撫司機構,解除岳飛等三人的兵權。

罷岳飛等人的兵權, 本就是為了降金而做準備,但高宗卻信誓旦旦地宣稱是為了抗金。

他在召岳飛等人談話時說: 「朕昔付卿等以一路宣撫之權尚小,今付卿等以樞府本兵之權甚大。

卿等宜共為一心,勿分彼此,則兵力全而莫之能禦,顧如兀術,何足掃除乎!」

但回過頭來,高宗又對秦檜說: 「此輩跋扈自肆, 意外事有叵測者」,很明顯,罷三大將的兵權就是要「削尾大之勢,以革積歲倒持之患」。

秦檜心狠手辣,極善耍弄權術。他對付三大將的手法是利用部屬誣告主帥謀反,以此牽連主帥;因為武將謀反最犯趙家的大忌 。

秦檜

秦檜和黨羽萬俟卨、何鑄和羅汝楫彈劾岳飛主要有三件大罪。

一是「自登樞莞,鬱鬱不樂,日謀引去,以就安閒」;二是在淮西「堅拒明詔,不肯出師」;三是說楚州「不可守」,主張放棄。

岳飛被剝奪兵權後,岳家軍由他的愛將王貴和張憲統率。宋廷怕王貴和張憲發動兵變,一面命名將劉綺「知荊南府」

,監視岳家軍;

另一方面,又利用陰謀手段,脅迫王貴參與陷害岳飛。另外他們還在岳家軍中找出了一個名叫王俊的敗類,出面誣告岳飛。

王俊是岳家軍的前軍副統制,算是張憲的副手。

自加入岳家軍後,寸功未立,一直沒有升官,還因為貪贓枉法被張憲制裁過,所以心中一直憤憤不平。

他誣告說張憲得知岳飛罷官,陰謀裹脅大軍由鄂州移屯襄陽,威逼宋廷將軍權交還岳飛。

秦檜、張俊等人敢於肆無忌憚的陷害岳飛,顯然是得到高宗的支持。

張俊根據王俊的誣告,扣押了前來議事的張憲與岳雲,急審後轉大理寺;緊接著,秦檜派親信楊沂中去廬山將岳飛騙到臨安,一到臨安,便將岳飛逮捕下獄。

曾幾何時,岳飛還是高宗的心腹大將,一直對岳飛嘉勉有加。 為什麼突然之間,宋高宗會翻臉不認人,一定要置岳飛於死地呢?

這主要是因為,高宗認為岳飛擁兵自重,不尊朝廷,還干涉皇帝立儲,不殺岳飛,自己的統治不穩。

趙構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即位的。

北宋滅亡後,他雖然在臨安登上了皇帝寶座,手下也有了一定數量的軍隊,但他需要的,是這支軍隊去替他鎮壓人民起義,鞏固在江南的統治秩序,適當地抵禦金國的進攻,以便有一點和金國討價還價的籌碼。

趙構執政前期,深知如若沒有軍隊,無法在南方立足,所以對岳飛等將領比較倚重。紹興七年三月,高宗在建康單獨召見岳飛時說: 「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顯示了對岳飛的絕對信任。

但事後不久,高宗害怕岳飛兵權過大會威脅他的統治,於是又收回了成命。岳飛對高宗的出爾反爾的作法極為不滿,未經批准,便去往廬山給母親守孝。

此事令高宗十分震怒,連力主抗金的名臣李若虛也忍不住責備岳飛 「是欲反耶?此非美事!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權,宣撫謂可以朝廷相抗乎?」

岳飛很快便反應過來,向高宗承認了錯誤,但高宗卻對他產生了懷疑。在高宗看來,「國」是他家的天下,文臣武將是他的奴僕,軍國大事皆由他決斷,大臣們奉命行事。

岳飛不經批准擅離訊地是對朝廷的輕視,對他「大不敬」和犯上,也許從此時起,在他的心裡就產生了殺岳飛的念頭。

紹興七年秋冬之間,岳飛奉召入朝奏事,又不知深淺地向高宗面奏: 「皇子出閣,以定人心」。

岳飛的好友薛弼曾力勸岳飛不要提建儲這個問題,因為武將只能聽命朝廷,你身為大將,不應參予此事。

但岳飛不聽,結果受到高宗的斥責: 「卿雖忠,然握兵權於外,此事非卿所當與也。」薛弼得知岳飛不聽勸後,曾感慨地說:「鵬舉身為大將,越職及此,其取死,宜哉!」

向金求和是高宗的一貫政策,先前的抵抗,只不過是為了偏安江左的權宜之計。但岳飛對高宗的求和政策卻並不贊同,高宗也對岳飛不按朝廷旨意辦事非常惱火。

順昌戰役後,宋軍開始全面反攻,但高宗卻更加憂慮了。

他生怕一旦北伐成功,光復故土,當了多年俘虜的宋欽宗雖然不可能動搖他的帝位,但岳飛這樣的大將久握兵權,自己更難駕馭,於是

「乃與秦檜謀削尾大之勢,以革積歲之倒持之患。」

就這樣,在紹興十一年的那個陰暗歲末,岳飛、張憲、岳雲這三位戰場上的鬥士,終於慘死在投降派屠刀之下。

很多朋友認為岳飛是因為力主迎回二聖,極大的威脅了趙構的皇位才被殺的,其實並不是。

「迎回二聖」的口號,其實是趙構最先提出來的。因為宋朝以「孝」治天下,趙構只有打出迎回二聖的旗號,才能聚攏人心,使剛剛建立的南宋政權穩定下來。

西元1135年宋徽宗死于五國城後,金國便揚言要將宋欽宗的兒子趙諶送到開封立為皇帝,這是宋高宗最擔心的事。

宋徽宗

因為趙諶和趙構一樣,甚至比趙構在法理上更加合法,如果金國一旦這麼做了,趙構的合法地位就會受到衝擊。

岳飛也不是笨蛋,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提過「迎回二聖」的口號,而是改用「天眷」這個詞去稱呼欽宗及其子女,以表示自己擁護趙構的決心。

所以岳飛被殺,並不是傳聞中的什麼「迎回二聖,讓趙構如何自處」,而是另有原因,這個原因也是張憲、岳雲之死的原因,那就是「手握重兵,功高震主」。

岳家軍驍勇善戰 , 紀律嚴明,控扼著荊襄戰略要地,是南宋朝廷的屏障。

但岳家軍成軍並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而是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吸收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才組成了這樣一個龐大的武裝集團。岳家軍的組成,大致有以下幾類人:

(一)原從將領。

岳飛從北宋徽宗宣和四年投軍到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獨立成軍,大部分時間是在黃河以北抗金, 因此「河北部曲」

是組成岳家軍的基礎。這些人也是同時與岳飛參加抗金鬥爭的岳家軍的原從將領。

這些人包括鄂州御前諸軍都統制王貴,都統制張憲,忠州防禦使岳雲,統制徐慶、姚政、寇成等人。

(二 ) 招降將領。

南宋初年社會動盪 , 政局擾攘 , 潰兵盜匪遍野,許多潰散武裝集團紛紛投靠岳家軍 ,成為岳家軍中的招降將領。這些人主要有傅慶、龐榮、楊再興、梁興等人。

(三 ) 撥隸將領。

岳家軍兵精將強 , 只要邊防軍情緊急或內地寇盜充斥 , 南宋朝廷必調岳家軍應戰 , 並撥隸一部分當地軍隊歸岳飛指揮。

戰後有些將領戰事結束仍回歸本司 , 但有相當部分兵將則因之編隸岳家軍中 , 成為岳家軍中的撥隸將領。這些人主要有傅選、牛皋、李道、董先等人。

南宋初年,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宋高宗為穩定政權,不得不任抗金,並把北宋時期臨時設置的宣撫使、 招討使、制置使等制度化,將這些傳統上由文臣擔任的職位,交由武將充任。

「韓世忠、張俊、吳階、岳飛皆以武臣充使」。 這些武將不僅有自己的固定防地,還有便宜處置管內行政、財政的大權。

從這時起,將帥專權與宋朝以文制武的國策和文臣集團的抑武觀念發生了衝突,朝廷中文人集團與武人集團的矛盾逐漸激化。

隨著宋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宋廷逐漸恢復傳統治軍體制,而作為當時實力最大的軍事集團,岳家軍與文臣集團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必然成為朝廷裁制的對象。

建炎四年,岳飛升任通泰鎮撫使時,便把軍隊「分為四隊,常置左右」,作為自己的親兵,這也招致了朝廷的猜疑。

岳飛又是一個立志收復中原的將領,這也導致他與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政策產生了矛盾。

這種矛盾隨著岳飛對金人的多次大勝,而越發尖銳和激化。紹興七年,張浚罷劉光世兵權時,有人提出以岳飛節制劉光世軍。張浚便認為岳飛會因此兵權太重。從而加以阻止。

這也導致了岳飛一怒之下棄軍赴廬山守墓。

後來高宗雖然不得不起用岳飛,但也說出了「朕若怒卿,則必有行遣,太祖所謂犯吾法者,惟有劍耳」這樣的話來。

岳飛在與朝廷嫌隙日深的情況下,仍然要求出兵中原,從不顧這樣做會觸怒高宗。

紹興十年,岳飛親率大軍北伐,準備一舉收復中原,但宋廷害怕岳飛坐成大勢,急忙詔令班師,喪失了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岳飛取中原的計畫與朝廷保守江南政策發生矛盾,以致高宗數劄詔岳飛出師,埋下了岳飛後來被罪的禍根。

岳家軍在抗金鬥爭中,隊伍逐漸發展壯大。建炎四年,岳家軍人數不過萬人,至紹興四年時,便已增至 3萬人。

紹興五年收編楊么軍後,兵力增至 10萬,分成前軍、左軍、 中軍、右軍、後軍、背嵬軍、游奕軍、踏白軍、 選鋒軍、勝捷軍、水軍等12軍 ,形成了一個集步軍、騎兵、水兵各兵種的強大軍事集團,規模為南宋諸軍之首,與朝廷文臣集團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紹興八年,高宗制訂了提高偏將地位分主帥兵權的策略,又在三年後為進一步打擊分化岳家軍,拉攏張俊交出軍隊,然後派張俊和岳飛去分解韓世忠軍,達到孤立岳家軍的目的。

在對付岳家軍上,高宗和秦檜以高官厚祿拉攏岳飛的原從將領,試圖從內部瓦解岳家軍。

岳家軍的中堅張憲以忠義著稱,拒絕吃這一套,所以成為朝廷猜忌的主要對象,也成為秦檜要除去的目標之一。

而岳雲作為岳飛之子,是岳家軍數一數二的猛將,在軍中威望極高,又曾任岳家軍書寫機宜文字,掌握著岳家軍的核心軍事機密,也成為朝廷打擊對象。

岳雲

相比張憲,為什麼另一岳家軍的主要將領王貴會得以保全性命呢?

因為王貴出於種種原因,最後還是背叛了岳飛,也背叛了岳家軍。面對朝廷的威逼利誘,岳家軍中一些後來被招降、 收編將領,如王俊、 董先之流,為了自己升官發財,或者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做出了出賣岳飛的行為。

至於像牛皋這樣不願同流合污的將領,則被毒死,由田師中接替了牛皋的鄂州御前諸軍都統制職務。

岳飛不僅驍勇善戰,而且非常注重收羅人才。岳家軍中「名人才士皆萃幕府,商論古今。相究詰,切直無所違忤」。 宋朝統治者最害怕武將和文人交往,岳飛的做法,增加了朝廷的猜忌。

特別是岳飛向高宗面奏立儲事宜,引起了南宋整個文臣集團的恐慌 。就連支持岳飛的宰相趙鼎都認為 「大將總兵在外。豈可干預朝廷大事,寧不避嫌?」

在南宋初年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岳飛這樣的武人權力增重,與宋朝以文制武的傳統國策發生了衝突。南宋朝廷中的文人集團,不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但在限制武將權力上是一致。

實力強大的岳家軍,實際上在高宗眼裡,要比金人危險得多。岳飛之死,並不僅僅是因為反對議和與趙構發生矛盾,而是南宋文人集團要恢復宋朝傳統的以文制武立國體制,所以岳飛被殺,是必然的結果。

岳飛被判死刑的罪名主要有兩個:一是紹興十一年的淮西逗留,二是與張憲串通謀反。前一個罪名是岳飛一個人的,但後一個罪名,牽扯的不僅僅是張憲,連岳雲也牽扯了進來。

如果只殺岳飛一人,也許秦檜怕別人質疑,因為歷史上謀反的人不可能是光杆司令,必定要有同謀,所以趙構、秦檜把岳飛最忠誠的部下張憲,以及兒子岳飛拉了進來。

一開始,嶽的罪名是「交通張憲,惑亂軍心」,並沒有認定他直接參與謀反,所以大理寺判處岳雲三年徒刑。

但這份判決在秦檜呈給趙構審查時,趙構親自出把岳雲改判為死刑,道理很簡單:不是怕岳雲給岳飛報仇,而是要把岳飛謀反案做成鐵案。

所謂的「岳飛謀反案」,牽扯的是岳飛、岳雲、張憲三人,除了王俊的誣告外,並無任何物證。只要殺了岳飛、岳雲、張憲三人,這個案子就是一個鐵案,就死無對證,永遠無法翻案了。

如果只殺岳飛和張憲,而留了岳雲活口,趙構覺得將來(或者自己死後)這個案子有可能會被翻案,後患無窮——因為當事人岳雲還活著,有很多「莫須有」的事情便很容易澄清。

所以,趙構必須要岳雲死,哪怕這個年輕人是金人聞風喪膽的「贏官人」!

岳飛三人被害後,趙構隨即對岳家軍展開了大清洗運動,岳飛的部將、幕僚,以及不願意誣害岳飛的人,都受到了株連。

王貴雖違心地轉發王俊的誣告狀,宋廷對他仍很疑忌,王貴於是「引疾以為辭」,到了福建擔任了一個閑差。

岳飛手下的王處仁、蔣世雄冒險向岳飛通報王俊的誣告消息,後來都受到革職、流放和「編管」的懲處。智浹上書辨岳飛之冤,結果被反誣收受岳雲賄賂,受「臀杖」後「刺面」發配袁州。

岳家軍中,朱芾、李若虛、高穎、王良存、夏琪、党尚友、張節夫等十三人都被貶逐流放。「岳家軍」從此不復存在。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