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曹植:人有多謙恭,路就有多長遠

佩珊 2021/12/28

魏明帝太和6年,曹植病臥榻上,遙望洛陽。

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回顧自己的過去,曹植充滿了唏噓與心酸。

過去有多麼風光,如今就有多麼落寞。

哥哥的去世,並沒有帶給他任何希望,侄子曹叡的防備之心依舊未曾減滅。

心中報國之意,也已在一次次的提防猜疑中,煙消雲散。

昔日「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如今依舊是籠中鳥,轍中鱗。

曹植至死也在思考,究竟是一身才華誤了自己,還是自己辜負了這身才情。

昔日,他在《野田黃雀行》中寫到:「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曹植一直認為自己輸在了太過優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可實際上,他失敗的原因不僅于此,歸其根本,在于他無法看清自己的位置。

《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生在世,若德不配位,則必有災殃。

懂得謙卑,是成事的開始

西元208年,曹沖病逝,曹操悲痛欲絕。

在眾多孩子中,曹操最喜歡曹沖,因其聰明早慧,異于常人,曹操本想將他培養成接班人,然而天妒英才,上天終不讓曹操如願。

于是,曹操開始在餘下的兒子,尋找新的繼承人。

對于長子曹丕,曹操從小便不喜他的隱忍與城府,覺得他陰狠有餘而魄力不足。

曹沖去世後,曹操更是諷刺他道: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而對于曹植,因其思路敏捷,談鋒健銳,又兼生性坦率,坦蕩不羈,逐漸受到了曹操的關注。

曹操第一次看曹植文章時,驚喜的問他: 「你請人代寫的吧?」

曹植卻道: 「言出為論,下筆成章,您可以當面考證,便知我的學問。」

恰逢鄴城所建銅雀台落成,曹操便以此為題,讓諸子各自做一篇文章來。

正當兄弟們冥思苦想之時,曹植已一氣呵成,寫下流傳于世的《登臺賦》。

如此才華,讓曹操欣喜不已,更難得的是, 曹植性格簡易,不尚威儀,不慕華麗

這讓曹操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于是開始重點培養曹植。

曹植19歲時,被封為平原侯,後又改封臨淄侯。

一時之間,曹植獨享曹操恩寵,曹操更公開表示: 「兒子中,唯有子建最可定大事。」

建安十九年,曹操南下,攻伐孫權。

臨行前,曹操留曹植守鄴城,並告誡他說: 「當年我二十三歲任頓邱令,回想那時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後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理當發奮圖強。」

鄴城是曹魏中心,如今將此地交給曹植,可見曹操培養曹植的決心。

然而,也許是自以為大局已定過于興奮,又或者是因為沒有了曹操的約束而情難自禁。

獨守鄴城的曹植,開始不自雕勵,飲酒無節。

每天只會以文會友,吟詩作賦,而且每一次都喝得爛醉如泥。

那些與曹植親近之人,也曾勸誡曹植注意言行,不可肆意妄為,恃才傲物。

可曹植仍不自知,依仗曹操的喜愛,依舊我行我素。

漸漸地,願意教導匡正他的人都離他遠去,他散漫無禮的德行,也得罪了朝中許多大臣。

一次次的任性,敗光了眾臣的好感; 一回回的放縱,也為之後的禍事埋下了伏筆。

老子曾說: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越是想成就大事,越要懂得虛懷若谷,常懷憂患意識,才能做足準備予以應對未來的種種問題。

若一個人只依憑才氣,肆意放縱傲氣,那只會陷入自以為是的愚蠢之中。

別把自己太當回事,懷有一顆謙遜的心,尊重身邊的人,這才是成事的開始。

要知道,人有多謙卑,路就有多長遠。

明白規則,是行事的依仗

嚴遵曾言: 「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靜如水,正直如繩。」

一個有規矩的人,才能守住人生的底線,若處事不分輕重,只會給自己帶來煩惱。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借著酒興私自乘坐王室車馬,夜闖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能走的禁道之上縱情馳騁。

如此「罔顧禮法,漠視規矩」的行為,自然引得朝堂震驚。

曹操聽聞後大怒,不僅將管理司馬門的公車令處死,還狠狠訓斥了曹植一番。

事後,曹操更是痛心疾首道: 「本以為子建能擔當大事,如今看來,卻也言過其實。」

這場風波,讓曹植的形象一落千丈,再加上眾臣對曹操「立長立嫡」的言論,曹操最終決定立曹丕為太子。

曹植從小到大,皆是一帆風順,如今受如此打擊,自然心灰意冷。

人生便是如此,若一味執念過去的失敗,難免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前路。

失去世子之位的曹植開始自暴自棄,每日以酒消愁,再無顧忌。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上圍困曹仁,劍指中原。

曹操眼見曹植如此頹廢,心中不忍,便決定派他去往前線,戴罪立功。

可當傳令官帶著軍令找到曹植時,卻發現他已爛醉如泥,根本無法領兵出征。

這一次,曹操徹底死心了。

這個昔日最被看好的兒子,終為自己的放蕩不羈,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從沒有什麼是不可或缺的。

一個人能力再好,依仗再多,若不按規矩行事,若不收斂自己,最後也只會讓自己陷入絕境。

圖一時之快,得一世之愁;逞一時之歡,伴一世之悔。

張居正說: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

想要成事,就要明白世間規矩,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合適的范圍內,履行自己的職責。

守規矩,才是行事的依仗,才是對自己的尊重。

明白底線,知曉分寸,方可一生坦蕩,一世無憂。

認清現實,是處事的準則

曹操身為一代雄主,其魄力與手段,在當時無出其右者。

既然認定曹丕是繼承者,曹操便要快刀斬亂麻,為其鋪平道路。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借機殺掉楊修,砍掉了曹植的最大助力。

此時的曹植,依舊沉溺酒中,當得知楊修被殺的消息,他沉默良久,又是大醉一番。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任魏王,同年,曹丕廢漢稱帝。

得知此消息後,曹植悲哀不已,痛哭數日,他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

曹植痛哭之事很快便傳到曹丕耳中,曹丕覺得這個弟弟必不會甘心于此,便想要趁機除掉他,可又礙于母后卞氏的壓力,曹丕又不敢直接下手。

昔日愛自己的父親不在了,如今好友也所剩無幾,曹植雖名為貴胄,實際卻幾近囚徒。

短短三年時間,曹植更是三遷封地,日夜受朝廷監察。

可曹植並不願就此放棄,他開始隱忍下來,以求機遇,而這一忍,便是十年。

黃初七年,曹丕崩,其子曹睿繼位。

此時的曹植,看到暴戾的兄長已死,年幼的侄子繼位,覺得自己的機會又來了。

于是以「周公」自居,多次上書曹叡,請求複出,要輔佐朝堂。

但曹叡對這個叔叔的防備之心依舊不減,曹植的種種請求,只是給予口頭嘉許,卻依舊不改防范和限制。

在一次次希望破滅後,曹植終于明白了自身處境,自己此生將再也無法重歸朝堂。

哀莫大于心死,這位昔日的「大才」,終于在心灰意冷間,鬱鬱而終。

其實,若曹植認清當下的局勢,放棄幻想,謙恭自守的話,壽終正寢本不在話下。

可他卻心存僥倖,幻想自己可以重回廟堂,以卓越功績,來彌補自己過去的遺憾。

然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曹叡有他身為帝王的顧慮,曹植永遠也回不到曾經的輝煌。

一次次幻想破滅,一回回希望落幕,最後他將自己一步步逼入絕境,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場。

人生就是這樣,拼盡全力去實現夢想,有時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承受失敗的韌勁,與接受現實的勇氣。

如果一個人總糾結于過去長短得失,計較當前是非輸贏,難免會迷失方向,徒生煩惱。

周國平說: 「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與其將命運交給僥倖,不如認清現實,接受平凡,學會平和與面對。

認清自己而真實的活著,遠比不切實際的追求更重要。

擺正位置,是一個人最高級的聰明

俗話說: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一個人,最重要的便是看清自己。

曹植的才情,舉世無雙,他的文藝成就更是勝曹丕無數。

然而,身在帝王之家,想要有所成就,便不能只靠才華與個性。

法度與禮儀,自律與德行,權謀與手段,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曹植便是高估了自己,所以在放縱任性中失掉勝利;他又低估了他人,所以在心灰意冷中了此餘生。

所以,為人處事,始終應該保持清醒的認知,別太放縱,也別太自滿。

《格言聯璧》中說: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人這一輩子最好的狀態,就是認清自己、守好內心,心懷謙卑。

人生路遠,山高水長。

唯有在合適的位置,方能守得安寧,擁有自在,遇到更好的自己。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