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小聖」王獻之:與妻子離婚,是我唯一後悔的事

佩珊 2022/01/20

詩人張棗說:「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

這首現代詩,寫的是男女之間的朦朧情愫,彌散著淡淡憂傷,與悔恨的氣息。

天底下的芸芸眾生,在俗世裡你爭我奪,貪多求少。

等到走至盡頭,多少人的心底可以沒有任何遺憾?

要說放不下,恐怕只有感情。

這讓我想起古時候的一個人,出身富貴,才華極高,名利雙收,大概也知道自己的名字會憑藝術成就載入史冊,流芳百世。

然而還是有遺憾。

讓他臨終前唯一感到後悔的事,就是與妻子離婚。

這個人,就是東晉著名書法家 王獻之

「書聖」王羲之的七公子

魏晉時期,坊間流傳一種說法:王與馬,共天下。

說的是琅琊王氏的實力能夠與坐擁天下的司馬家族勢均力敵。

幾百年間,王氏家族人才輩出,涉及各個領域。

「書聖」王羲之,就是代表人物。

書香門第,家風厚重。

王羲之不僅自己在書法史上登峰造極,他的子孫也都不乏名士之風。

七個兒子當中,若論誰在藝術上最出類拔萃,要屬七子王獻之。

《世說新語》中記載一則故事:

有一天,王獻之看見幾個門生玩一種名叫樗蒲的遊戲,出于孩童的好奇心,他站在旁邊看,還插嘴定論,一會兒說這個人准輸,一會兒說那個人會贏。

被猜測會輸的人不高興,對王獻之瞅了一眼,說道,這小屁孩,看事情就像從管子裡看豹,只見一塊花斑,不見全豹。

少年遭到羞辱,扔出一句大家聽不懂的狠話:「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

然後拂衣而去。

成語「管中窺豹」,便由此而來。

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天資聰穎,氣度不凡,讓人一看就覺得非池中之物。

七歲開始,王獻之跟父親學書法。

小孩天性總是急于求成,苦練了三年,他就跑去讓家父品評。

王羲之將他領到院子裡,指著牆角一大排水缸,告訴他,你先把這十八口大缸的水寫完,才算打下基礎呢。

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不會出于偶然,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後天的勤學苦練更為關鍵。

有一天,王獻之在屋內練習書法,父親大人悄悄走到背後,冷不丁伸手去兒子手裡的毛筆,因為握得太緊,竟然沒被抽掉。

小小年紀,做事就能這樣專注,王羲之深感欣慰,忍不住誇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每一朵花的綻放,都要經歷一千次的嚴寒。

絢爛的舞臺上,別人只看到眼前的光彩奪目,只有自己才知背後如何聞雞起舞。

多年後,王獻之傳得父親真諦,以行書和草書揚名天下,有「小聖」之譽,世人將父子倆並稱為「二王」

與表姐喜結良緣

在年復一年的書法練習中,王獻之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按照門當戶對的婚配原則,能夠嫁進王氏豪門的,自然不會是普通人家的女兒。

那麼將會是誰,有幸與這位高質量男性喜結良緣?

故事還得從他父親的婚姻講起——

當年,太傅郗鑒家的千金郗璿到了適婚年齡,他想為才貌雙全的女兒找個好婆家。

太傅將目標范圍鎖定于實力雄厚的琅琊王氏。

雙方家長商定後,郗鑒派人來王家挑選女婿。

眾公子都是青年才俊,器宇軒昂,他們都很重視這次「海選」,因此表現得端莊嚴肅。

但有一位公子,他自個兒躺在東廂房的床上,優哉遊哉地吃著胡餅,還袒露出肚子,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郗鑒眼光老辣,最後偏偏選中這位風流不羈,坦然自若的少年。

就這樣,十六歲的王羲之成為太傅的東床快婿,將有才有貌的郗璿迎娶過門。

流年似水催人老,現如今,他倆的孩子也到了婚配年紀。

郗璿心裡其實已有人選——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弟弟郗曇的女兒:郗道茂。

王獻之與郗道茂既是表姊弟,從小相識,可以算青梅竹馬。

郗家也是書法世家,在書香氛圍薰陶下長大的郗道茂,與丈夫志趣相投,具有相同的藝術追求。

一個,是來自名門望族的大富貴公子;一個,是來自簪纓世家的大家閨秀。

這是門強強聯合的聯姻,也是親上加親的姻緣,料想二人定是花前月下,舉案齊眉,有一份天長地久的綿綿情意。

婚後沒多久,郗道茂生下女兒,取名玉潤,卻不幸夭折。

不知道這給王獻之帶來何種影響。

也許在他眼裡,夫妻二人能夠情投意合、恩愛相伴,便是最大幸福。

愛情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事,婚姻有時卻是兩個家庭的事,在古代封建社會更加如此。

這對豪門夫妻後來的婚變,並非哪一方喜新厭舊,而是來自外力的阻礙。

休妻另娶,榮升駙馬

唐伯虎畫過一幅畫,名稱是《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如今成為收藏于博物館的文物。

畫卷上,層層的山重水復、戀戀的楊柳惜別,在參觀者眼裡早已風乾成歷史典故。

可在一千六百年前,這卻是王獻之、郗道茂、新安公主三人之間真實的恩愛情仇。

這位新安公主,用現在的話說——別人婚姻的插足者,她是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女兒,原名司馬道福。

當初,她嫁給名將桓溫的兒子桓濟,也算豪門貴族。

誰曾想野心勃勃的桓濟篡權失敗,被流放到荒寒之地。

也許本來就是一場政治婚姻,也許司馬小姐不愛自己丈夫,當他的人生走到山窮水盡時,她沒有與之患難與共,而是選擇離婚。

公主離了婚,然後嫁給誰呢?

既然貴為公主,主動權掌握在她手裡。

天下王侯將相家,那麼多富貴公子,她偏偏選中王右軍家風流倜儻的七公子王獻之。

可王獻之已經成家,公主又不可能下嫁做小,怎麼辦?

公主很霸道,她向王獻之逼婚,讓他休妻,然後娶她。

這事換成他人,定會覺得是祖上冒青煙的榮耀。

可搞藝術的王獻之是個性情中人,一開始他是拒絕的。

據說為了抗拒這門婚事,他用艾草灸足,以便有理由推脫說行動不便。

可是沒有用,那位公主並沒有被這種自殘行為嚇退。

皇權威嚴,加上家人利誘,王獻之最終還是妥協,休掉結髮妻子郗道茂,另娶公主司馬道福。

就這樣,王獻之與郗道茂這對神仙眷侶被生生拆散,兩個人成為政權的犧牲品。

他自己則魚躍龍門,榮升為建文帝的駙馬爺,在仕途上平步青雲,一時風光無限,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他與司馬道福的感情如何,史書上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也沒有什麼佳話。

也許,這對半路夫妻,和天底下很多夫妻一樣,平淡苟且,時生嫌隙。

但他後來和司馬道福生下一個女兒,取名王神愛。

她卻沒有像自己芳名那樣,獲得神靈眷愛,雖然嫁給皇帝,卻年紀輕輕在宮廷鬥中慘澹離世。

另一邊,被休的郗道茂回到娘家,後來沒有重新嫁人。

當年的喪女之痛,加上被夫家拋棄的羞辱,讓她心灰意冷,不久鬱鬱而終。

唯一後悔的事

王獻之的後半生,看起來繁華榮耀,誰又能洞見他內心深處難以恢復的傷痕?

與郗道茂分手後,他先後寫下《思戀帖》、《奉對帖》、《姊性纏綿帖》,紙短情長,字裡行間飽含對前妻深切的牽掛。

思戀,無往不至。

省告,對之悲塞!

未知何日復得奉見。

何以喻此心!

惟願盡珍重理。

遲此信反,復知動靜。

撇開藝術魅力,且看他在《思戀帖》中訴說衷腸:

我對你的思念,沒有一刻停止過。

自我反省,感覺自己的人生很悲催。

什麼時候才能與你相見呢?

但願我們各自珍重。

望給我回信,讓我知道你的消息。

被棄、被傷的郗道茂,是否給他回信,世人就不得而知了。

王獻之病逝時,年僅四十三歲。

到了病重臥床的階段,道士登門做法事,為其消災去禍。

問及可有什麼感到後悔的事時,他想了想,坦誠相告:想不起別的事,只記得當年與郗家離婚。

關于這一節,《世說新語》中的原話是: 「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往往臨到最後一刻,才能看清心裡最珍重的人、最在意的事。

王獻之這一輩,成為書法史上的佼佼者,也淪為婚姻上的失意者,他掙得巨大榮光,也留下深深遺憾。

也許,他後悔自己當初的放棄造成今生無法彌補的悔恨。

命運有時就愛捉弄人,那種情況下,不放棄,又能如何?

當塵埃落定,當他想起與郗家離婚這件事,梅花便落滿了山頭。

人生路漫漫,擁有時,相互取暖,好好珍惜。

走到相聚離別的岔道,如果不得不放手,至少可以求個問心無愧。

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于情深緣淺,只能像電影《一代宗師》中宮若梅那樣自我安慰道: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